無痛分娩推廣,願望雖好還需打通多重痛點

央視網評論員拙言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了第一批共913家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名單,這給很多産婦及家屬們帶來了重大利好。分娩鎮痛即我們常説的“無痛分娩”,即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分娩鎮痛可以讓準媽媽們不再忍疼痛的折磨,減少分娩時的恐懼和産後的疲倦並有助於産婦恢復健康。

  生孩子到底有多疼?有一種説法:如果把疼痛分為10個等級,分娩之痛接近於最高級別。調查顯示,我國約44%的初産婦表示生産過程令自己“痛不欲生”。然而,作為減輕分娩疼痛的有效手段,我國分娩鎮痛的實施比例卻遠低於發達國家。相關新聞報道顯示,中國的分娩鎮痛率僅為10%,而西方發達國家分娩鎮痛率可達85-98%,自然分娩期間接受鎮痛已經是一種常態和被廣泛接受的觀念。就目前我國醫療服務供給現狀來説,分娩鎮痛既是患者就醫的痛點,也是醫療服務的痛點,只有直擊並打通多個痛點,才能有效滿足百姓尤其是女性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

  首先,我國對於分娩鎮痛的科普教育普及不夠,造成一些孕産婦及家屬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分娩鎮痛的認知程度較低且存在多個誤區。比如,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人完全不了解有何技術可以幫助減輕甚至消除分娩之痛;再比如,由於傳統的生育觀念作祟,有些産婦家屬缺乏對産婦的關懷,認為“生孩子哪有不痛的”“忍一忍就過去了”,甚至有些産科醫護人員也會要求疼痛難忍的産婦“忍疼”“不要哭喊”;更有甚者,認為分娩鎮痛中的藥物會對産婦及新生兒造成傷害。因此,在推廣分娩鎮痛的過程中,要建立孕産婦及其家屬的定期宣教制度,提高産婦和家屬對産痛危害的認識,同時也要對醫護人員開展定期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只有整個社會對分娩鎮痛的認知度提高,“無痛分娩”才能真正“通則不痛”。

  其次,麻醉醫師短缺所造成的醫療供需矛盾也成為渴望“無痛分娩”的産婦不得不面臨的一道難題。本週恰逢中國麻醉周。據報道,近年來,我國麻醉專業水平持續提升並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麻醉技術應用人群範圍也不斷擴大,但麻醉醫療服務現狀依舊不容樂觀,麻醉科醫生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稀缺資源。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約有7.66萬麻醉執業(助理)醫師,每萬人擁有的麻醉醫生僅為0.5人,而美國和英國分別是2.5人和2.8人。如果按照每萬人擁有2.5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目前還有30萬麻醉醫生缺口待補。在這樣的現實條件限定下,“你想要的麻醉師正在搶救外科病人”的窘況在國內醫院時有發生,麻醉師不僅超負荷工作而且分身乏術,産婦只能放棄自身“舒適醫療”的需求,向危重病人讓步。面對日益增長的“舒適醫療”需求,麻醉醫生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免於疼痛折磨是最基本的人文關懷。從國家層面上推廣無痛分娩,回應了人民群眾渴求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關切,體現了對女性生育權的尊重和保護,這或許是醫療改革進程中的一小步,但卻是我國向以人為本的生育文明邁進的一大步。問題倒逼改革,需求催生供給,無痛分娩在我國剛剛起步,雖是形勢所需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國家、行業、社會多方發力、協作助推,才能讓“無痛分娩”不再被視為“矯情”“嬌氣”的奢侈品,讓孩子的生日不再是母親的“受難日”。(央視網評論員 拙言)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