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老朋友,一會兒見!

央視網評論員

  一年又一年,年三十又到了,又一台春晚將要上演了。全國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正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著晚上八點鐘的到來。這份心情,有對春晚節目的期待,有對演員陣容的好奇,有的則是在等待新的話題,而更多人應該是有這樣一種感覺:春晚開始了,大年除夕的氣氛才正式開始。春晚,在中國年裏面已經有了屬於它的重要位置,打開電視,春晚把年味兒填滿了,除夕夜則更像除夕夜了。

  説到年味兒,大家都在感慨,現在過年,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再也找不到從前的感覺了。但是,為什麼呢?又説不出個所以然。其實這也不難解釋。年味兒這個東西,其産生的基礎是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匱乏,只能到過年才“開開葷”。隨著國家的發展,匱乏時代終結了,年味兒也就不可避免地變淡了。

  從前的日子窮啊,有句俗話説,“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隱含的意思就是説,餃子只有過年才能吃到,所以餃子才金貴,過年才特別。一到過年,大家總是把過去的民謠翻出來念叨念叨,比如“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過去,只有過年才有肉吃,平時一年到頭難得見到葷腥。

  過年還意味著新衣服。從前家裏頭孩子多,大孩子穿小的衣服,留給小的穿,平時基本沒有可能添置新衣。但到了過年,再窮的人家也要盡力給每人做一件新衣服,連楊白勞也要給喜兒扯上二尺紅頭繩。

  在匱乏時代,基本上每個家庭平時都省吃儉用,省下錢,以便過年期間改善一下生活。這就是小孩子喜歡過年的原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所以盼過年,是因為過年可以解解饞。解饞的味道,才是年味兒啊!

  更別説娛樂生活,簡直少得可憐,所以過年期間的煙花爆竹、廟會、燈會、秧歌等都成了難得的享受。

  現如今,那些讓過年顯得特別的制約因素都不存在了。雖然我們國家存在顯著的貧富差距,但這主要是相對而言的,從絕對的意義上講,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已經很少了,況且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明年就全面小康了。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説,肉不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了,而是隨時都能吃到,與吃肉相關的問題,不再是不夠吃,而是吃得過多。從營養不良到營養過剩,高血脂高血壓流行,大人小孩都忙著減肥,“燃燒我的卡路裏”。

  衣服也不是過年才能買件新的,平時想買就能買,逛街買,網上淘,大包小裹的快遞拆到手軟。從消費的意義上,原本屬於過年才有的氣氛,已經轉移到“雙11”的時間節點上去了。

  娛樂生活更是過於豐富了,各種電視劇、網劇、綜藝節目,一個人就算全天候地看,也看不完,誰還會特別在意過年期間的廟會、燈會呢?這些活動大都變成吸引遊客的旅遊項目了。

  不再稀缺,沒有了匱乏,就沒有年味兒了。

  從這個角度看,過年期間還有什麼東西是稀缺的呢?什麼是新時代的年味兒的象徵?答案應該是,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一條“硬廣”,也是一句大實話。

  是的,只有春晚還是稀缺的,永遠不會敞開來供應,只在每年除夕夜才上演一場。平時的節目再多、製作再精良、場面再宏大,也不是春晚,也替代不了春晚。能把當紅的明星“一網打盡”,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喜歡的演藝人員聚在一起,上演一台節目,春晚有這個魔力。

  多元社會,眾口難調,只有春晚可以做到兼顧各方口味,讓全家人聚在一起收看,讓全體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關注。

  總而言之,過年期間的所有活動,都不再具有獨特性,都可以在其他時間進行,只有春晚是個例外。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春晚再堅持辦一些年,大概就會成為過年的象徵,成為年味兒這個概念的唯一的寄託物了。春晚開場的音樂響起,主持人的串詞念出來,才會讓人感覺到,哦,真的是過年啦。

  再過幾個小時,豬年春晚就要開始了。大家都辛辛苦苦地過了一年,過完年後還要接著辛苦,過年期間好好歇歇,樂呵樂呵吧。打開電視看看春晚,喜歡也好,吐槽也好,都沒關係,重要的是,這是億萬中國人在同一時刻的共同活動。

  春晚老朋友,一會兒見!(央視網評論員)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