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凝聚致勝未來的“人民力量”

特約專家孫存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升,創新力量持續增強,科技水平日新月異……中國從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這些成就使中國人民充滿了獲得感與幸福感。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人民40年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奮鬥史,是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共産黨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的40年。這40年的改革開放史充分詮釋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根本問題。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

  為人民美好生活而改革。“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是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任務,而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積極解決産生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體制機制問題,大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切實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一開始就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困難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其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40年前。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實現既定目標。“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參與改革之中,讓廣大人民成為改革的推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要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結合起來,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大膽試驗,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加強重大改革試點工作,重視發揮各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示範帶動作用;要把人民群眾作為推進改革的主心骨,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遇到改革難題要虛心向基層請教,讓每一項改革方案廣泛集中民智、聚集民力。

  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人民既是抽象的、整體的,又是具體的、分層的。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就,就是要讓各個階層、廣大群眾都能從改革發展中受益,實現公平正義。“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各方面改革,不斷消除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問題,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極大實現,但也出現大量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現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階層凝固化、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過程。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逐步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現象,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推動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作者孫存良係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