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幼有所育,才是真正的“從娃娃抓起”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建成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在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出臺之後,學前教育無疑會面臨新一波“嬰兒潮”的考驗,入園難、入園貴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民生痛點。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表態“用洪荒之力來解決這一個孩子父母親、爺爺奶奶高度關注的問題”。

  經過精心謀劃,一年半前,教育部等四部門就發佈了《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先後兩個《意見》,可謂一脈相承,都在普及普惠上做足了文章。從增加幼兒園數量到完善辦園體制,從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到督導評估幼兒園辦學情況,從健全成本分擔機制到遏制過度逐利行為……黨和政府正施展出“洪荒之力”應對學前教育“爬坡過坎的關鍵期”。

  學前教育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幼兒園數量的嚴重不足和師資存在巨大缺口是其中兩大核心問題。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李玲教授,曾對全面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的園舍規模、教師規模和經費負擔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從2019年開始,我國學前教育資源需求開始大幅度增長,2021年將成我國學前教育辦學壓力最大的一年:在園幼兒數預計近5800萬,幼兒園預計缺口近11萬所,幼師和保育員預計缺口超300萬,而且教師不足問題相比學前教育園舍不夠和經費不夠等問題更加突出。

  正是看到學前教育的強勁剛需,資本趁“虛”而入,甚至將其作為投資的重點,並運作上市。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固然有助於破解入園難,但在利益的驅動下,天價幼兒園不斷涌現,學前教育質量卻沒同步跟上,甚至出現虐童醜聞,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這次《意見》明確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民辦園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産打包上市,在遏制資本過度逐利行為方面,不得不説是一項重大的進步舉措。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對於學前階段的幼兒,教師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建造校舍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而師資的打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最難解決的瓶頸。長期以來,幼兒園教師往往被看作帶孩子的“保姆”,不僅待遇偏低,工作的專業性還得不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願意報考學前教育專業或學校,甚至一些學前教育的畢業生也不願意去幼兒園工作,流失率高,穩定性也差。正是因為幼兒教師有很大缺口,導致一些沒有資質的人進入幼兒園,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正是意識到師資是學前教育的重大“短板”,《意見》著重強調要加強師資建設,依法保障幼兒園教師地位和待遇。對於備受關注的師德師風建設,也作出嚴格規定,要求通過加強師德教育、加大監察監督等措施,提高教師職業素養,培養熱愛幼教、熱愛幼兒的職業情懷。對違反職業行為規範、影響惡劣的實行“一票否決”,終身不得從教。

  打造優良師資隊伍固然離不開待遇保障和持續的師德師風建設,更需要嚴把準入口,讓真正優秀的人才進入幼師隊伍。為此,《意見》提出要擴大本專科層次培養規模及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師範生招生規模,大力培養初中畢業起點的五年制專科學歷的幼兒園教師。

  當前幼師的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中職學校的畢業生,素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因此,如何提升幼師準入門檻,實乃當務之急。隨著師範教育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已經呈現“結構性過剩”局面,但在絕對數量“過剩”的同時,卻又存在著高素質教師的嚴重“短缺”,高素質幼師的匱乏便是其突出表現。面臨當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已經本著“控量提質”的原則在進行師範教育改革,加之縮減的師範類本、專科招生名額正好可以轉移到幼兒園師資的培養上,可謂因勢利導,兩全其美。

  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大民生工程,關係億萬兒童健康成長,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黨和國家事業未來。期待這次《意見》提出的各項舉措能堅決貫徹落實,用深化改革的“洪荒之力”解決父母親、爺爺奶奶高度關注的問題,切實辦好新時代學前教育,這才是真的“從娃娃抓起”。(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