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你!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

央視網評論員拙言

  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了《關於將17種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的通知》。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除去在價格上給患者“減負”之外,此次談判的抗癌藥均為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益高的藥品。降價不降質,減負不減效,這對於廣大癌症患者及家屬來説,可謂是實實在在的福音。

  醫改這步棋,走得著實漂亮。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直擊民生痛點,回應社會關切,可以説是既順了民意,又贏了民心。

  抗癌藥是救命藥,對癌症病人來説,時間就是生命。但是,曾幾何時,抗癌藥也等於天價藥。“誰家裏一旦有個癌症病人,全家都會傾其所有,甚至整個家族都需施以援手”。今年九月,火爆了近兩個月、成就了30億票房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下線,但這部改編自現實的電影給人們帶來的思索余溫卻久未散盡。抗癌藥為什麼那麼貴?能不能讓癌症患者早用上、用得起抗癌藥?這部電影的輿情熱議直接引發了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和批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醫改的一針催化劑。

  可喜的是,從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出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到今年5月1日起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再到今天的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醫改一直在前行,而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實在。17種抗癌藥物通過談判定價納入醫保目錄,在保障患者用藥、降低患者醫藥費負擔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認為,根據藥品定價的指導意見,競爭性藥品價格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壟斷性、專利期藥品,通過談判形成價格,不僅給患者“減負”,更是一次談判定價的重要探索。在此次談判的抗癌藥中,以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為例,2017年的平均價格為4200元左右,談判後的價格由4200元降到1295元,降價幅度達到69%,可謂是大大減輕了患者及家屬的醫藥費用負擔。從“不敢生病”的絕望到“我有醫保”的希望,這一變化,是改革帶給百姓的最大紅包。

  政策好還須落實好。下一步工作,應該爭取讓群眾儘早買到、用上這些降價後的抗癌藥,這就涉及到各省招標平臺的公開挂網、醫療機構的採購、臨床醫生的使用等各方面的加強協作。此外,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建議,由於這些藥物雖然總體價格有一定降低,但價格水平總體較高,納入醫保目錄後,必然對醫保基金支付形成壓力,因此,在談判藥品進入醫保目錄的同時,應相應採取緩解基金支付壓力的綜合措施,確保基金支付可持續。抓緊推進相關工作,才能讓醫改成果的紅利切切實實地惠及廣大癌症患者和參保人員。(央視網評論員 拙言)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