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中秋,讓優秀傳統文化香飄神州大地

特約評論員于孟晨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從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團圓賞月的習俗,盡皆濃縮著深遠的民族文化,飽含著博大的精神情懷。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是中秋節的固有習俗。“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團圓圓。清風滿月丹桂飄香,人圓事圓闔家團圓。在皎潔的月光下,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葡萄等時令水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這本身就是在傳承中秋節傳統文化,是一種團圓的甜蜜。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時光如何流逝,中國人都有著恒久不變的中秋情結,更有著扣動心弦的家國情懷。中秋團圓,就越來越成為皓月當空下對家族文化的濡染、對家國情懷的致敬。事實上,中秋連著國慶,每逢此刻世界各地的華人也都會發出同一個聲音:同聲祝願祖國昌盛美好。這既是融進血液的家國情懷,也是銘心刻骨的文化傳承,推動著民族復興在矢志奮鬥中不斷變為現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傳統文化離不開溯本求源,需要我們從環環相扣的文化鏈條中繼承最本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價值。漢族“摸秋”,湖南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台灣高山族“托球舞”……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就異趣紛呈,也已經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中秋節的文化多樣性。這既是文化積澱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認同的深層心理元素。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秋即將來臨,以富有文化韻味的方式過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當然,“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在皓月當空、餅香四溢、親人團聚的時刻,中秋佳節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韻味也激勵著13億多炎黃兒女在築夢中國征程中續寫新的篇章。(作者于孟晨為西安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