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門票降價作為景區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央視網評論員竹雨

  近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工作會,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壓實責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確保今年“十一”黃金周前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

  對很多遊客來説,景區門票價格可以説是與出行性價比、玩得好不好直接挂鉤。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和交通出行越來越便利,國人出遊的意願也變得越來越強,景區門票價格一度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之前有報道做過一個票價計算:玩遍136家5A景區(要花19085元)需要普通百姓一年不吃不喝,隨即還引發了社會熱議。景區太貴“玩不起”成為了很多遊客望而卻步的原因。

  自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以來,各省、區、市積極響應,但仍存在有些省、區、市降價幅度僅在5-10元左右的調整。相比門票“逢節就漲”的漲價力度,這著實有些“拿不出手”,有人甚至諷刺像是“逗著玩”。如此一來,這些景區仍舊能夠在小長假等短時期內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長期來看,這種“沒誠意”的降價真能營造起一個良性循環的遊玩環境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首先景區過度依賴門票經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把好景區當成一塊“唐僧肉”,給門票價格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其次,有些景區降了票價,但人流量的增加卻考驗著景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遊客在景區內遊玩得好不好,決定了他們對出行體驗的優劣判斷,也影響著景區的長遠發展。

  再來看發改委發佈的指導意見提到,一些地方門票價格“額外負擔”過重問題突出,並明確此次降價的意義之一在於,推動旅遊業加快由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型升級。所以説,門票降價與景區品質提高共鳴,才是今後順應遊客需要、時代發展的惠民方向。

  門票價格降低的同時,遊客在景區內其他不必要的開支是否也能相應降低,而不是拆東墻補西墻,這同樣考驗著當地管理部門的責任與擔當。其實,有些景區已經在産業經濟轉型上有成功的探索經驗,如杭州西湖景區從2002年起免費開放,10年後,杭州旅遊總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均達到2002年的4倍。據統計顯示,只要每個遊客在杭州多留24小時,杭州市的年旅遊綜合收入便會增加100億元。由此可見,門票如同杠桿,不但能撬動旅遊業的全面提升,還能帶動整個服務業突飛猛進。

  究其根本,降低門票價格的目的還是讓人們遊得起,以滿足更多人的出遊需求,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市場消費。這也倒逼了各地景區要摒棄單純的門票依賴,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通過更多人性化服務、增加服務品種、拉長産業鏈條等多種渠道來提升遊客體驗,開拓遊客喜愛的新型業務,實現經濟效益整體提升。更進一步説,以往粗放式的門票經濟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旅遊的需求,這就需要政府主動&&,讓門票價格不再成為阻礙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而是更多地通過發展“旅遊+”吸引遊客,提升旅遊産業附加值。遊客體驗好了,才能産生更多消費機會。而這也是促進中國旅遊産業發展進步的題中之義。(央視網評論員 竹雨)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