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案”:只有看得見正義,法治才會成信仰

央視網評論員

  9月1日下午,針對備受輿論關注的寶馬車主持刀砍人反被殺的案子,昆山市公安機關發佈通報:以于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為由對該案作出撤銷案件決定。

  正當防衛、不擔刑責。這個結論既止歇了司法爭議,更快慰了萬眾人心。

  一起命案,眾聲喧嘩。按理來説,“昆山砍人案”有較為清晰的監控錄像,事實認定不該有過大爭議,但是連日來,坊間及業界熱議不絕,這既是因為民眾對“正當防衛”有著某種認知上的焦慮,更因為很多人會因“代入感”而産生聯想:如果我遇到窮兇惡極的歹徒該怎麼辦?如果説,本案之所以引爆網絡,是因為悲劇帶來的“教育意義”——不要隨便欺負人,那麼,地方司法部門給出的認定,則再次重申了一個老理兒——法律就該保護“老實人”。

  “老實人”之所以老實,不是認慫、不是怕事,而是心中有戒律、行為有底線。正當防衛、不負刑責的認定,從事實上看,這是司法與民心的同頻共振。在一份網絡調查中,近3萬名網友投票,高達87.4%的網友認為于海明屬於正當防衛。“面對一把舉起的刀時,不可能要求一個人冷靜思考。”當然,昆山公安的情況通報事實清楚、于法有據,並非是民意審判或輿論審判的結果,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定論。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只有看得見正義,法治才會成信仰。“昆山砍人案”撤案,彰顯了看得見的個案公平,這是法治中國的題中之意,亦是法治信仰的具象表達。在這個公平而正義的結果之下,人們的擔心不過是杞人之憂,而諸多謠言也隨之灰飛煙滅。全面依法治國,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熱詞,而成為帶有“肌肉”和“牙齒”,又能“庇祐”和“捍衛”的價值共識、公共理念。

  “昆山砍人案”備受輿論關注,其中讓人欣慰的是,這次網上熱議雖然角度不同,但並沒有簡單的喊打喊殺式怒罵,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討論,這充分體現了民眾法治意識的提高。真理只有越辯越明,有理有力有節的輿情表達和司法部門謙抑有序的職能作為一起,為全體公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公開課”。一方面,以程序正義正告我們公序良俗的邊界、法治社會的規則;另一方面,它以目的正義懲惡揚善,捍衛公民合法權益與自由,打擊社會醜惡及犯罪。

  悲劇本該避免,人生無法重來。善的底氣多一些,惡的種子必會少一些。而正氣的法律、剛性的法治,是這個社會賦予人民最踏實的安全感。安居方能樂業,平安的生存發展環境,不僅需要司法制度夠硬氣,更要全體公民懂分寸、有敬畏。“昆山砍人案”以撤案劃上句號,彰顯了法治、維護了公正、順應了民意;而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信仰的養成,依然在路上。(央視網評論員)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