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了拒馬河的魚翔淺底,更需對清水綠岸的呵護

央視網評論員拙言

  拒馬河有水了!小時候的拒馬河又回來了!遍佈著小魚小蝦和各種不知名水鳥的拒馬河復活了!今年,這是居住在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和大石窩鎮的諸多村民有目共睹的一件喜事、幸事。然而,在筆者回鄉實地探訪這條“母親河”時,確實看到了魚翔淺底的美景,但也看到了大煞風景的另一面:新建設好的河岸綠化帶上垃圾遍佈,在逗留河岸的幾個小時之內,沒有看到有人來打掃清潔,幾次回鄉探親,垃圾圍岸卻有增多趨勢,讓人痛心。

左二圖為拒馬河張坊段兩岸的垃圾,右圖為2008年拒馬河因採石挖沙形成的大坑

左二圖為拒馬河張坊段兩岸的垃圾,攝于2018年8月;右圖為拒馬河因採石挖沙形成的大坑,攝于2008年

  拒馬河,這是一個河北省淶源縣和北京市房山區的居民耳熟能詳的河流的名字。它發源於河北省境內,途經北京市房山區,是河北省內惟一一條常年不斷的河流,也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出入境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等級,極具保護價值。

  拒馬河/靠山坡/彎彎曲曲繞村過/河水兩岸垂楊柳/坡上果樹棵連棵/一群鴨/一幫鵝/荷花出水一朵朵……

  這是一首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的歌謠,呈現了當時拒馬河美麗的自然景觀。然而,伴隨著筆者記憶的拒馬河,卻遭遇了嚴重的發展中的破壞問題。記不清從何時起,垃圾傾倒、挖沙採石等一系列對水體和河道的破壞行為開始了,嚴重的時候,不管白天黑夜,一輛輛的挖沙採石重型貨車在河道上穿梭如蟻。而時任職能部門管理的缺失和當地基層政府的不作為,導致這場滅河之災愈演愈烈,一度造成拒馬河被垃圾填河、河道挖空、水體斷流,曾經的青山綠水不再,周邊村民叫苦不迭。

  然而,近幾年來,拒馬河變得安靜了,曾經採石挖沙的貨車不見了,沒人再往河裏倒垃圾了,替代而來的是一輛輛工程車和一支支建設隊伍,河道的垃圾被清理了,河堤兩岸加固並開始綠化,沿河公路開始修建……一直到今天拒馬河的滿血復活,這一切,和一個重大制度創新的“落地生根”有關。2016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2017年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欣慰地告訴每個人,“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

  新時代,新起點,新希望。如今的拒馬河有多重要?看看下面這兩份重量級的文件就知道了。

  2017年9月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拒馬河的字眼出現了三次。規劃提出,要“構建’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市域綠色空間結構”,五河之一就是拒馬河。規劃還詳細指出,要以五河為主線,形成河湖水系綠色生態走廊。逐步改善河湖水質,保障生態基流,提升河流防洪排澇能力,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加強濱水地區生態化治理,營造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濱水空間;推進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河等跨界河流的綜合治理。

  2018年4月發佈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要“提升區域生態安全保障。構建銜接'太行山脈-渤海灣‘和’京南生態綠楔-拒馬河-白洋淀'生態廊道,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今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地強調,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重在可持續性,如果只是一陣風一樣的治理行動,運動式的執法檢查,增綠卻不護綠,只建設不管理,何來可持續性發展?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美麗的拒馬河復活了,但這條病了十幾年的河,還需要今人更多悉心照料。復原拒馬河及建設兩岸景觀,本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還需辦好、辦細、辦實,否則,就難免流於形式主義。從宏觀管理上來説,作為“一把手”的河長應沉下身子,深入基層,履行巡河、管河、護河、治河職責,從微觀管理上來説,沿岸多投放幾個垃圾箱,儘快建立環衛隊伍,設置一些溫馨提示或警示標誌,增設監控攝頭等等。歷史上,我們欠這條河的賬太多了。“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催人警醒的話語,足以讓這條河流的管理者、建設者、受益者們深思、銘記!

  美麗鄉村,不僅要打造,更要留住。好在,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頂層設計和相關政策的部署下,有關部門迅速行動,今天的拒馬河,已經還給了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然而,要留住眼前的這幅美景,要給子孫後代留住這片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持續發力,更需要沿岸鄉村居民和旅遊者攜起手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共同呵護這條房山人的“母親河”。(央視網評論員 拙言)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