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打得贏、贏得久

特約評論員王燕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階段,要打贏這場硬仗,必須充分發揮群眾主動性,不斷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想方設法讓貧困群眾想脫貧、能脫貧、真脫貧。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需要發揮貧困群眾的主動性,而這需要他們有想脫貧的志氣。貧困人口是脫貧攻堅的主體對象,他們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和自發動力是影響脫貧攻堅最終成效的重要因素。但在現實中不難發現,有部分貧困群眾依然抱有“等靠要”的思想,企圖靠政府送米送油送錢來過上好日子。因此,扶貧先扶志,要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改變思維,變“政府能給我多少錢”為“我怎樣才能脫貧”。換言之,脫貧攻堅要從解決“志窮”入手,注重由內往外“扶”,讓貧困群眾從裏到外“富”。

  在這方面,江西省龍南縣做出了有益嘗試。龍南縣在鄉鎮中心村探索建立“連心超市”,讓貧困戶用積分來兌換裏面的大米、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而這個積分,則由貧困戶做好事、參加公益勞動而得。可以説,“連心超市”構建了讓貧困群眾依靠雙手創造價值、擺脫貧困的雙向激勵機制,教育引導著他們摒棄“等靠要”思想,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面貌、過上幸福生活。龍南的這一做法,既改變了貧困群眾“人窮志短”的消極心態,也增強了他們“助人自助”的生活動力,並順帶著解決了村民自治能力弱、鄉風文明建設滯後等難題。在“連心超市”的帶動下,農村的“懶漢”少了,通過雙手和勞動脫貧的人多了。

  解決了脫貧的主動性問題,還得讓貧困群眾真正能脫貧、真脫貧,而這需要他們有脫貧致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於這一思路,龍南縣積極探索“旅遊扶貧”“就業扶貧”“包村脫貧”等扶貧方式,不僅讓一些貧困戶靠産業扶貧貸款成為了股東,每年可坐享分紅數千元,還讓一些有手工技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靠打鐵、彈棉花、做鞋套、編織等勞動形式,成了手工坊、脫貧車間的工人。政府和扶貧企業的創新創造,幫助一批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過上了嚮往的幸福生活。

  扶貧不是簡單的“1+1=2”,更不能光靠政府和扶貧幹部“剃頭挑子一頭熱”,必須充分發揮貧困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只有讓貧困群眾有脫貧的心勁、意願,不斷提升他們的“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才能帶領他們摘下“貧困帽子”、駛入致富“快車道”,進而擁抱小康生活。只有這樣,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才打得贏、贏得久。(特約評論員 王燕)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