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6月25日給新近入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寫信,勉勵他發揮好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繼續在從藝做人上為廣大文藝工作者作表率。
耄耋之年,實現入黨夙願。這份堅守的初心和不渝的追求,叫人動容,令人肅然。
詩人惠特曼説,“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革命年代,信仰是武器;和平時期,信仰亦是力量。83歲高齡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11歲起從事表演工作,參演過《龍須溝》《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影片,因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于2017年獲得金雞獎終身成就獎。在本應頤養天年的年歲,仍然飽含一腔熱血,追求偉大信仰,這既説明老先生執著堅守的精神之堅毅,更足以證明擁有近9000萬黨員的中國共産黨向心力之強大。
古往今來,歷史唯物主義有個基本共識——藝術需要風花雪月的情調,更需要堅定的信念、鮮明的立場以及根植國家與人民的情懷。
情懷不只是抽象的詩與遠方,亦有風骨般的靈魂與信仰。老藝術家入黨為何會在中國輿論場形成一股熱浪?這起碼基於兩重現實的考量:第一,黨的“吸粉”能力;第二,藝術的無窮力量。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牛犇的信中所寫的,“希望你發揮好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表率,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
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復興、文藝創新,説到底,離不開藝術家們和文化工作者們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的創作。優秀文藝作品不僅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更是引領時代風尚、鼓舞人民前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如果説我們的核心技術是“中國芯”,那麼,正能量、有感染力的優秀文藝作品則鑄就了“中國魂”。
信仰,是藝術家最美的情懷。文藝名家之德藝雙馨,德在藝前、德為藝本。新時代的藝術家之“德”,既包括傳統美德、職業道德之意,更涵蓋階級立場、價值取向之法。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方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現實語境下,真正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老藝術家入黨叫人更為敬重信仰,總書記寫信激發起文藝繁榮的信念。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紮根人民、模範引領、薪火相傳,藝術家們一定能創作出更多更好文藝作品,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將迎來輝煌景象。(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