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守護新時代的公平正義

朱鬥禾

  3月9日下午,周強院長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到,要“努力方便群眾訴訟。……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如此接地氣的一席話不僅得到代表委員們的紛紛肯定,也讓老百姓感到振奮、溫暖和感動。

  這幾年,我們深刻體會到,智慧法院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有力推動了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在新中國法治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智慧法院建設給中國審判實踐所帶來的變化是更為直觀和深入人心的。

  智慧法院給當事人帶來了司法服務的便利福利。大數據時代,便捷越來越成為老百姓的追求,司法服務也只有如此方能走進老百姓的心裏。據了解,全國3519個法院及近1萬個派出法庭已經全面實現了網絡互聯互通與數據共聯共享,業務交流、信息分享一鍵可達,這就讓群眾及訴訟參與人在不到訪法院的情況下,就能通過互聯網辦理訴訟業務。也就是説,除了開庭必須到法院外,立案、繳費、舉證、閱卷等都可以在網上完成,大大節省了當事人往返法院的時間和費用,也減少了當事人和律師路途的顛簸。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過去,當事人為立案要跑上好幾趟,甚至到外地法院也是常見情形。而今,該市兩級法院已實現跨區域立案工作,當事人只要在全市13個法院及15個人民法庭的任一窗口,提交一審民商事、行政案件以及執行案件立案申請,再由接收法院將立案材料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即可實現立案。此外,群眾在三明中院官方微信等網絡平臺,便可獲得最新立案指南及訴訟文書範本。三明市的一系列創舉,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老百姓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捷司法服務。

  智慧法院對法律工作者來説是一次觀念理念的洗禮。智慧法院訴訟過程的無紙化、司法管理的無中心化或多中心化、司法場域的直觀化和扁平化、司法信息的“雲計算”化等方面,與傳統的司法理念和行為範式迥然不同。特別是隨著技術更新換代的週期加速,智慧法院升級的週期也越來越快。因此,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智慧法院的建設,要求法官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節奏,破除傳統的司法理念與行為範式,與時俱進地升級服務,以滿足人民和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還要注意保留傳統司法中所包含的優良元素,比如,傳統司法的人性化、易懂性、簡易化特點等,使傳統與現代無縫對接。

  智慧法院也促進了司法公開公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智慧法院是司法公開最好的載體,能夠全程留痕,能查證、能考核、能評價、有抓手,能把工作落到實處。過去,依靠傳統模式,判決書公開範圍有限,往往只有當事人才能查看。現在,全國法院全面實施網上辦公、網上辦案,案件、文件全部網上流轉,全要素網上公開,無紙化、公開化、可追溯的信息流,法官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實時記錄;訴狀及所有證據均掃描成電子卷宗存檔,再不會有丟失證據等現象,更有利於保證司法公正。據統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裁判文書2200多萬份,累計訪問達34億人次,其中8億多人次來自境外,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平臺。2016年9月剛剛開通的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訪問觀看庭審直播已達47.5萬人次。裁判文書公開一方面方便了社會公眾查閱和開展研究,另一方面也倒逼法官進一步提高文書質量和司法水平。

  新形勢下,老百姓對人民法院工作的期盼和要求越來越高。人民法院唯有運用互聯網思維,把科技應用能力建設作為核心戰鬥力來抓,才能牢牢掌握司法工作的主動權,提升履職能力,回應社會關切。邁進新時代,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智慧法院建設一定能成為守護公平與正義的一大利器,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體制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文/朱鬥禾)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