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從經濟發展新常態感受人民的獲得感

特約評論員卞離石

  5年,在漫長的中華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只爭朝夕的短時維度,卻足以繪就一幅翻天覆地的盛世圖景。

  步入北京展覽館,從“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可以感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成就:宏觀經濟年均增速7.3%,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年均脫貧人口超過1000萬,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基礎;全球創新指數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22位,中國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

  成就展上的一組組數據,一幅幅圖片,解讀著5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牽動著參觀人群的目光,更澎湃著人們的內心。

  這一切,源於一場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同樣是2013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第二年經濟工作中,使用了“新常態”這個提法,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確立了新的歷史坐標。

  經濟新常態,是深化改革的“新”。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強勁勢頭,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今,雖然經濟增速轉為中高速,但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三去一降一補”得以實現,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樣的新經濟形態,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飛躍。

   經濟新常態,是妙招頻現的“新”。在人類歷史上,每一種嶄新生産要素的出現,都是一次新經濟騰飛的契機。黨中央著眼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出臺國有企業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標誌性措施,推動新經濟形態競相涌現,從“互聯網+”到“工業4.0”,從共享經濟到移動支付,改變著當今中國的經濟面貌。

  經濟新常態,是反哺人民的“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秉持著這一評價標準,在改革的推動下,經濟活力得以激發、釋放,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不斷上升。以移動支付、共享經濟、互聯網消費、便民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讓人們更真切地享受到了改革紅利、發展成果。

  經濟新常態,是引領復興的“新”。面對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科學把握髮展大勢,準確運用經濟規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引領經濟航船行穩致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5年來的經濟成就令人喜悅,但也應清醒地看到,新事物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能不能把握契機、乘勢而上,關鍵還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改革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一錘一錘釘釘子”,中國經濟必將綻放更美麗的花朵,中國人民必將收穫更豐碩的成果。(特約評論員 卞離石)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