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三大合力成就香港“得到的二十年”

特約專家馮維江

  轉眼又快到七一,距那個滂沱大雨中“洗刷百年恥辱”的香港回歸的日子,就要二十年了。回過頭來看香港回歸這二十年的成就,特別是看取得這些輝煌成就所爬過的“坡坡坎坎”,不由得讓人發出“真不容易啊”的感嘆,而一股“憑藉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天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的豪情也油然而生。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早在回歸之前,美國頗有影響力的《財富》雜誌就曾經以“香港之死”的刻薄腔調唱衰回歸後的香港。香港回歸之後即遭遇亞洲金融風暴並打贏了“港元保衛戰”,嗣後又是萬眾一心抗擊“非典”,抱團取暖抵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樁樁往事,歷歷在目。

  香港並沒有倒下,反而是以更挺拔的姿態,屹立在神州東隅、大洋西岸。回歸近二十年,香港地區生産總值(GDP不變價)由1997年的1.3萬億港元增長至2016年的2.4萬億港元,年增長率平均達到3.4%,同期人均GDP由20.6萬港元增長至33.3萬港元,年增長率平均為2.7%,這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相當高的水準。貿易方面,作為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世界最開放自由港,香港自1997年至2016年,整體出口貨值增長了146%,進口貨值增長了148%,轉口貨值增長了185%,年增長率均值分別達到了5.2%、5.3%和6.0%。

  金融方面,香港銀行資産總額2003年時還僅為6.5萬億港元,到2016年增加至20.7萬億港元;銀行業貸款總額則由1997年底的4.1萬億港元提升至2017年4月的8.5萬億港元;證券市場交易規模由1999年的3.8萬億港元增加至2016年的32.8萬億港元,並一度在2015年突破50萬億港元,恒生指數由1997年末的10722.8點攀升至2017年6月15日的25565.3點,其間還一度突破30000點。這樣的成績,足以令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109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莊嚴宣示熠熠生輝。在世界銀行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的營商環境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4,躋身世界最佳展業興業之地。

  不需要再列舉更多的數字了。“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之下,中央關懷、內地支持、香港自強,三大合力經營出香港繁榮發展更勝往昔的鐵的現實,讓那種懷疑或詆毀香港回歸後之前途的聲調淪為荒腔走板,不值一哂。習近平主席多次在節慶等不同場合親切問候香港同胞,表示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對“一國兩制”及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厚望。2004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正式實施,2016年CEPA服務貿易協議正式實施,這為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地位和發展新興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有力支持。2017年6月,香港獲准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新成員。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之下,香港在融資、專業服務等專門領域的優勢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其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也將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愈加穩固。

  一千兩百多年前,唐朝詩人王之渙在蒲州城外登上鸛雀樓,四野空曠,令人舒暢。只是中條山比樓還高,擋住視野。王之渙不滿足於此,很想再上一層,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香港回歸的二十年依舊開放,更加富庶,可謂“得到的二十年”。“道得眾則得國”,香港繁榮發展的實踐豐富了中國道路,也可謂“得道的二十年”。香港回歸二十年成就固然舉世矚目,但未來路上仍有尚待超越的“中條山”。借內地之梯,合同胞之力,承復興之命,乘中華之運,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勢必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馮維江)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