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者: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 項松林
第二十四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2016年11月19日到20日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會議的主題是“高質量增長與人類發展”。各國領導人將圍繞區域經濟一體化、亞太自貿區、互聯互通、服務業合作等問題深入交換看法。習近平主席在會上發表的《深化夥伴關係增強發展動力》主旨演講,強調亞太要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道路;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帶動亞太國家共同發展,為本地區人民創造更多機遇。
儘管當前亞太地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作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亞太要發揮引領作用,採取有力協調行動,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道路。為進一步推動亞太區域增長,亞太各經濟體一方面要繼續通過實施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促進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推進包括交通、通信、金融、人員交往在內的全面互聯互通,為亞太地區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基礎設施等瓶頸,為本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充足動力。
世界經濟只有高質量增長才能克服全球化邊際收益遞減的短板,推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始終面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挑戰。發達國家接連實施“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雖然對於全球經濟走出衰退起到相應作用,但政府債務居高不下、就業持續低迷、國家經濟基本面依然脆弱等問題仍在凸顯,甚至催生了國內的民粹主義與反全球化運動。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儘管在近幾十年內享受了經濟全球化的紅利,但由於始終處於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低端地位,融入全球經濟的邊際收益和意願不斷遞減。世界經濟只有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消除全球經濟面臨的系統性重大風險,解決因世界經濟需要大幅下降帶來的全球産能過剩問題,為世界經濟走出持續衰退泥沼找到答案。為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未來世界各國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協同合作,減少政策溢出效應對其他國家的不利影響。只有這樣,才能讓發達國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改變國內就業低迷的現狀,同時讓發展中國家擺脫為全球“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低端製造環節買單,改變世界碳排放轉移的“污染天堂”這一尷尬處境。
重塑全球化信心需建立常態化對話機制,APEC可發揮連接亞太的重要平臺作用。各國在區域合作中的利益確有差異,動機出發點和努力方向也不盡相同,以美日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本輪經濟危機中接連實施的“出口倍增”和“再工業化”戰略,儘管有利於解決國內失業問題,但違背了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趨勢,導致不少新興國家經濟體不得不進行政策調整,努力開拓內部市場和其他市場,大力調整生産結構和轉變內需,轉變生産方式。消除彼此分歧和矛盾的最好方法是找到建立對話機制,讓參與方盡情表達自身訴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分歧和矛盾中找到各方都能滿足的最大公約數,商談出以公利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合作倡議,不斷利用經濟連接創造的價值,實現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在目前的各種平台中,APEC不同於東盟峰會、中日韓財政會議,是唯一一個連接亞太的對話合作平臺。這一平臺雖然有諸多不滿意,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方願意捨棄,充分説明了它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因為它的“聚合、開放、共享”軟機制,能夠把20多個經濟體聚攏在一起,共同推動亞太地區的市場開放,通過共同參與、交流經驗,實現各方共同發展。
亞太合作的主渠道和方向是建立統一市場的亞太自貿區,讓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能分享區域經濟一體化、自由化紅利。在亞太區域合作中,只要某一大國間發起相互競爭的自由化倡議,其他經濟體都會積極跟進,並按照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的原則,部署自身的自貿區戰略。這也是當前世界、包括亞太地區自貿區的景象,幾乎每個經濟體都有自由貿易安排,其覆蓋範圍和自由化程度以及實施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均聲稱符合“關貿總協定(GATT)”第24條和“服務貿易協定(GATS)”第5條。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亞太經濟合作中,各經濟體對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承諾並未改變,追求生産網絡空間佈局和産業國際間梯度轉移的經濟鏈結利益依然是最大驅動力,只不過其實現承諾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區域經濟合作更加多元化,雙邊、次區域、小型化的聲勢更加浩大,但其固有缺點也暴露無疑,即自貿協定數量急劇增加,但實施效率並不高,不僅沒有給生産企業帶來“實惠”,反而增加了其出口的負擔,影響了自貿區安排降低微觀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只有將各種形形色色的雙邊、次區域、小型多邊經濟合作整合為亞太地區統一的亞太自貿區,才能真正克服這種“意大利面碗”效應,否則經濟合作將徒有虛名。
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要避免路徑選擇之爭,淡化區域經濟合作的主導權之爭。當前,亞太經濟合作的焦點是如何處理競爭性自由化和包容性增長之爭,前者以TPP為代表,後者以RCEP為依託。雖然TPP和RCEP都是“高水平”的自貿安排,涉及到市場准入、原産地規則、貿易便利化、動植物檢驗檢疫、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和投資等內容。但兩者有很大差異。TPP由美國主導,符合發達國家以服務業為主,在經濟制度、知識産權、創新能力等方面有比較優勢;而RCEP以東亞經濟體為主導,在標準和覆蓋範圍方面都超過了現有規定,反映了以製造業為主、出口導向的新興經濟競爭優勢和訴求。實際上,TPP和RCEP的路徑之爭,更深層次的是包容性增長和競爭性公平之爭,即“開放的區域主義”和“競爭性自由化”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指導思想之爭。然而,亞太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外部市場緊密相關,允許區域成員各自發展符合本國利益的對外合作安排,在發展區域合作的同時,也與區外國家進行合作,以期最大程度獲得包容性增長是基本訴求。APEC要繼續秉承“開放的區域主義”理念,將各種自貿方案在覆蓋範圍、標準等方面的交集固定下來,並向非成員有條件或無條件開放。這樣既照顧了成員國間的巨大差異,又有利於營造大家庭氛圍,以開放、包容、務實、漸進的方式有序推進統一市場的亞太自貿區向前發展。
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有望加速亞太區域合作進程。面對當前亞太區域合作的分化態勢,實現覆蓋整個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茂物目標將遙遙無期,必須整合各方面意見才能將亞太市場統一起來。目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倡導的高標準自貿規則,不僅沒有顧忌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的權益,也因為與其境內的國內法規定相互衝突,短期內難以出現明顯改觀。面對發達國家國內的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涌現,亞太經濟合作需要新的智慧和方案,促進各經濟體協同發展。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亞太經濟合作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APEC北京峰會就《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達成共識,同意啟動亞太自貿區有關問題的集體戰略研究,不僅為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創造有利條件,也讓2006年APEC越南河內會議上提出的建設亞太自貿區願景變得更為可能。目前,亞太自貿區集體戰略研究已經完成,涵蓋了促進貿易發展,減少官僚主義壁壘,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及加強互聯互通等多個議題,研究報告很有可能在2016年APEC利馬峰會審議通過。正是因為中國全面系統地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才敦促各成員經濟體面對現實,認清這一發展方向的必要性,尤其是美國大選後新當選總統有可能放棄TPP的背景下,RCEP有望早日達成並成為通向亞太自貿區的主要選擇路徑,彌補2015年APEC馬尼拉峰會上各成員國在高標準規則上的分歧。此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還可以幫助APEC成員國在實現互聯互通方面大有可為,兩洋鐵路建設規劃也將在極大程度地拉近亞太國家在物理空間上的“距離”。因此,中國智慧和方案對於促進亞太地區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動區域貿易、投資、産業合作等價值鏈融合發揮着重要作用,必將促使更多亞太國家在貿易投資便利化、一體化上形成更為緊密的合作,促進亞太地區共同繁榮和包容性增長。
(責任編輯: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