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舌尖上體驗中華文化之美

特約評論員于孟晨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無餃子,不冬至。在各種各樣的餃子陪伴中,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民間把冬至也稱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漫長、白天最短暫的一天,也是真正嚴寒的開始。冬至這一天,人們或者結伴同行去飯店吃餃子,或者在家裏自己包餃子。香噴噴的餃子味久久瀰漫,折射出新時代人們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各地的風俗也大不相同。比如冬至這一天,北方人“家家戶戶吃水餃”,南方人則是“家家戶戶吃湯圓”。但不管是餃子還是湯圓,盡皆體現出代代傳承的節日風俗。

  早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到了漢代,人們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皇帝於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賀,習俗一直延續至清代,成為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中華古今》中説:“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當然,隨著歲月流逝,習俗也在傳承中演變,而今冬至習俗越來越存在於中國人味蕾裏。諸如羊肉泡饃、冬節丸、湯圓等等,都越來越成為冬至的“標配”。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節日習俗能夠增強民族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能夠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冬至習俗代代相傳,就再次表明了這一點。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際,我們尤其需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體驗性、浸潤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其理應滲透在學校課程、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冬至優秀文化創新流傳,也見證了文化的力量。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冬至習俗代代相傳也提示著我們,在舌尖上體驗中華文化之美的同時,也要珍重文化之根,為築夢中國夯實文化自信。(特約評論員 于孟晨)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