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7月29日,河北棗強女生王心儀的一篇《感謝貧窮》引發全網關注。王心儀自幼家貧,卻一直成績優異,今年以707分的高分考取北京大學。她説,“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和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説,謝謝你,貧窮。”
王心儀的《感謝貧窮》被媒體挖掘後在網上迅速傳播。儘管她的故事足夠勵志,但“感謝貧窮”這樣的措辭,卻在網上引起巨大爭議,人們批評的核心是,貧窮不值得感謝,它恰恰是苦難的根源。
一篇文章引發一起傳播事件,不得不説,要拜一些媒體的加工、傳播所賜。如今的輿論情勢,大大出乎王心儀的意料。在接受媒體報道時她稱,“讓我有一點點失措,非常的失措吧。”可見,文章的裂變式傳播,也給她帶來一定困擾。
認真讀完這篇《感謝貧窮》的文章,我的直觀感受是,王心儀對貧窮的感謝是真誠的,樸實的,這就是她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我們卻有必要明示,她所謂的“感謝貧窮”,並非是感謝“貧窮”本身,而是感謝貧窮帶給她向上的力量。譬如她在文章裏説,貧窮“讓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地紮根在我的心中”,貧窮“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唯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可能公允地談論這篇文章,又不致對王心儀造成輿論壓力。
貧窮是什麼?貧窮是一種極端的生存經驗,它意味著匱乏、落後與沒有選擇權。所以,輿論反對王心儀感謝貧窮,是反對一種匱乏的、落後的、沒有選擇權的生存經驗,它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同時,輿論的批評隱藏著另一重擔憂:貧窮的生活經驗,可能造成王心儀的人格不健全。
但就這篇文章來看,我們大可祛除這層隱憂。雖然生活貧苦,但王心儀性格開朗,喜開玩笑,一點都不自卑與狹隘;她喜歡唱歌,樂於交際,興趣廣泛。她擁有一個高中生應該具有的豐富生活與完整人格,至少在這篇文章裏,我們並未感受到貧窮給王心儀的精神世界帶來什麼負面影響。貧窮激勵了她,卻沒有給她留下陰影,她對貧窮的感謝,當真是言為心聲。
是故,輿論沒必要揪著王心儀對貧窮的感謝不放,而恰恰應該尊重一個女孩對貧窮恰當而理性的認知。一個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形的高中生能認識到“談錢並不世俗,它給予了我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殊為不易。只要讀者認真讀了這篇文章,就不會誤解王心儀的“感謝貧窮”。
但我們依然要強調,貧窮就是貧窮,它不是什麼美好的生活經驗,而是一種真切的粗糲境遇。我們激賞一個女生在極端條件下的努力,卻不能美化貧窮。渲染貧窮之上的悲情,甚至將貧窮視為一種光榮,仿佛所有的逆襲都與貧窮相關。這種價值立場,無視女孩自身努力,也遮蔽更多人缺乏權利庇護的現實,看似正能量滿滿,實則是毒性十足的劣質雞湯。王心儀感謝貧窮沒錯,但一些媒體的誤讀,問題卻很大。(特約評論員 漢卿)
央視網 2020年10月4日
央視網 2020年10月1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30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8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
央視網 202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