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吉林長春一對剛結婚半年的小夫妻,由於雙方都不是本地人,而且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結果因為春節的時候該回誰的老家過年而爭執不休,最終離婚了事,令人唏噓感嘆。雖然在傳統觀念裏,兒媳回婆家過年天經地義,可如今隨著獨生子女夫妻群體的壯大和人們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兒媳不再願意墨守成規了。“回誰家過年?”這道選擇題背後,有爸媽的期待、兒女的孝心,甚至還有男人的面子。説嚴重點,簡直就是男權與女權的“鬥爭”了:年夜飯在誰家吃,誰就是一家之主了。 [詳細]
中國人過年其實就是過團圓。除夕燈下,一家人包餃子嘮家常,遊子歸心,老少同堂,其樂融融,那一份扯不清、割不捨的濃濃親情,就是最濃的年味。
現在雙獨子女組成的家庭,肩上的擔子很重,作為獨生子女的家長們,沒必要再為孩子們春節到誰家過的問題再給孩子增加負擔。而作為獨生子女夫妻,則更應該彼此體諒,異地而處,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你家一年我家一年,不好嗎?為什麼很多男人的思想就是必須得回男人家過年,這不是舊社會,不是一家有很多個兄弟姐妹的年代,雙獨家庭必然要面對許多現實問題,如果沒想好這些就盲目的憑感情走到了一起,必然為以後的生活埋下定時炸彈。
“在哪過年”成為小夫妻離婚的導火索
按照出嫁從夫的傳統,妻子要在夫家度過除夕夜,過年後,丈夫再陪妻子回娘家。但改革後,有兩個因素卻打破了舊有傳統:一是城市化的加劇和人口自由流動使大批年輕人遠離故鄉就業;二是獨生子女政策的推廣,使社會産生大量雙獨家庭雙方父母都只一個娃。
不一定偏要在過年團聚,為什麼非要爭這一天呢?雙獨子女回家過年難,這給中國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是不是考慮該淡化過年的概念了。
如今,人口的流動頻繁,工作地點變化大,讓雙獨夫妻回哪過年成為現實的選擇問題,亦考驗著年輕小夫妻們的生活智慧與度量。回誰家過年不僅僅是回家的問題,也是對過年傳統方式的一種改變。一家團聚,過年吃好吃的東西,那是最傳統的年味。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年味也不局限于吃上了。過年,未必一定要回誰家,不妨作個觀念上的轉變。若能組織雙方家庭來次旅遊聚會,豈不是輕鬆將回誰家過年的矛盾化解了嗎?當然,外出過年,還會受家庭經濟條件、交通條件、親戚朋友等諸因素的影響,亦需週全考慮。雙獨夫妻之間需要多一分寬容與理解。生活不能缺少愛,愛更不要輕易被打敗。
從好的方面來看,因為這事兒發生爭執,説明小夫妻雙方都很孝敬老人。只不過他們都更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沒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實,雙方的父母都是自己的父母,理應不分彼此、同等對待。有條件的可以把雙方父母都接來一起過年,來個“大團圓”;或者將假期一分為二,一邊一半,兩邊都回;或者“輪流坐莊”,今年回你家、明年回我家;或者乾脆玩點“小情趣”,來個“各回各家、各陪各媽”,順便也品嘗一下“小別勝新婚”的滋味兒。“回誰家”的解決方案有很多,關鍵在於能否為對方著想。婚姻和家庭需要經營,也需要智慧,但最需要的還是相互理解、相互體諒。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已有1億左右的獨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獨生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他們的父母也漸漸進入老年。專家預測,未來10年,“獨生夫妻”家庭將成為社會家庭的主流模式。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增加,老齡化社會的步入,“421”模式,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的情況將越來越普遍,再加上由於從小受父母親朋疼愛,多數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組成小家庭後常常會在遇到問題時難以兼顧對方的感受。這給中國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成為過年最講究團圓的國人不能回避的社會問題。
夫妻工作在外地,都是家裏的獨苗苗,誰甘心讓家中老人獨自過年?同時,假期短、路程遠、買票難等諸多現實羈絆又擺在眼前,兩全其美之策何處尋? [詳細]
在夫妻相互理解、溝通的前提下,解決的辦法有很多,例如,平時多回家、多打電話,兩家輪流回,接父母來過年等。只要用腦用心,過年回家很愉快。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