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據説山東大學某院期末考試最後一道題,18分:選出你認為上課最積極的3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視與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給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好吧,老師你贏了!”當高校期末考試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時,網絡上突然瘋傳這樣一條微博。出題者稱,這是考核“360度績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評價”,目的是讓學生們先體驗一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詳細]
這種考核方式在企業績效考核中已司空見慣,人力的學生畢業後在企業也可能會使用這種方式,但真正地落在自己身上時,自己要真正地評級別人、被別人評價時會有什麼感受,不親身經歷是感受不到的,這也是本題的主要用意。
這樣的HR經營出來的員工間關係是畸形的,不知道適合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富士康嗎?
無論如何,試題都是應當成為考量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一個依據,應儘量科學、嚴謹、有技術含量。讓學生在試卷上寫下上課最積極的3名同學和翹課最多的3名同學,這樣的“神”題,真的超過了考生的心理預期,除了雷人,恐怕看不出有什麼技術含量。
山東大學“神題”引熱議
多樣化與實踐化是大學教育的必需,不能因為牽連到“翹課最多同學”這樣的敏感問題,就否認了考題的考核內容和意義,更不能因為“檢舉”就是“打小報告”這樣的偏執認識,而否認了大學教育的多樣化、實踐化嘗試。
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講,他應該有一定選擇的權力來設計一些題目,這種形式是好的。這是這裡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這個設題考試本身和真正的現場評價應該是分開的,再有一點,考題本身的設計要嚴密。
教師考學生專業知識,不該採用檢舉的方式。同學之間打小報告,互相檢舉的方式,作為一種校園告密文化,是許多人深惡痛絕的。雖然這樣的方式會讓老師得益,但會使同學之間産生矛盾,傷害相互的信任。這樣的考題實在不該出現。
雖然這種試題有點怪,但正是這種“怪”才讓大家身臨其境的認識到了,“績效考核”原來真的是和自身的立場、所處的地位、所持有的態度有着密切關係的。對優良者進行褒獎,對不良者進行批評,讓求實性評價得到落實,而根本不是什麼“檢舉”。--這不是一堂生動形象、卓有成效的實踐性的績效課程嗎?其實,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為了讓教育效應得到更多凸顯,教育觀念以及社會觀念,不妨對這種怪異做法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畢竟,大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這種“育人”的價值體現更在於,師者更要用獨立不凡、獨立風騷、自成一家的學術風格,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知識發展,更得到獨立性的學術精神和品質繼承。
作為將來的企業管理者,老師讓學生切身體驗“同事相互評價”的有效性,以便在將來的管理工作中對症下藥,這當然是應該的。但這種體驗式教學,應該放到平時,而不應該放到期末考試當中。比如老師在平時上課時讓學生進行一次相互評價,然後根據評價結果和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師生共同分析“同事相互評價”的有效性,這才是最合理的做法。如果王副教授在平時讓學生做過這樣的體驗,考試時最後一道大題就可以只要“分析‘同事相互評價’的利與弊和你認為應當怎樣改進”這兩問。而平時翹課最多的同學,可能由於缺少這樣的體驗而無從下手。如果王副教授這麼做,相信能夠得到更多的掌聲。
當必須“出賣”3名翹課最多的同學時,是一種考驗,到底是保護自己的“死黨”、“閨密”,還是實事求是該選誰就選誰?是秉公辦事,還是網開一面?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自己就是翹課最多者,有沒有勇氣“從我做起”,正人先正己?考慮主觀感受,個人好惡,還是尊重客觀存在,出於公心,這可是人生的一道“選擇題”。這對於處於大學階段的年輕人來講,無疑是主客觀博弈的一次歷練,走向成熟與理性的一次鍛煉。因為,今後,走上社會面臨類似的問題還會頻繁出現,今天的一次選擇或無關大局,但明天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很大;今天或可寬容你的“偶然失誤”,但明天決不允許你“重蹈覆轍”。
從人力資源管理來看,學生們需要切身體驗“同事相互評價”的有效性,以便在將來的管理工作中對症下藥。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啟蒙,對考試的一個創新。 [詳細]
“檢舉翹課最多同學”本質上還是讓學生相互揭發,在保密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很容易讓翹課同學獲悉,使同學之間産生矛盾,傷害相互的信任。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