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憤青”為什麼這麼多?

   近日,人民論壇所做的“中國公眾民粹化傾向調查”顯示,近五成受訪者具有民粹化特徵。調查發現,學歷與民粹主義情緒有較強的相關性,學歷越高憤青越少。“憤怒青年”這個稱呼早在1970已經出現,當時特指一般對社會現狀不滿,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後來,被簡稱為“憤青”,並成為網絡語言中的專有詞彙。[詳細]

眾説紛紜

評論員

什麼是憤青?

對於憤青,現在國內眾説紛紜,在現實生活中老是聽説你是個憤青,他是個憤青。人們更多從情緒上去理解這個人群,或者從生理上去理解這個人群,但是我覺得憤青是一個社會概念,是指一種非理性的群體,盲目排外,愚昧自大,枯燥、魯莽。

好過成為一個圓滑、四平八穩的人

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點,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的時候“憤”一點是好事,至少證明你還有憤怒的慾望和勇氣。有時候我寧願做一個憤怒的青年,也不想成為圓滑、四平八穩的老人。

網友
專家

從國內的網頁看,凡罵國家多遭贊同,凡讚國家多遭責罵。他們給我的感受,不是高傲,也不是無心向學,而是自以為是,以不知為知之,把世界看得太簡單了。他們通常不知道問題的所在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對錯分明,不考慮灰色地帶,推理邏輯一塌糊塗。

在他們眼中,憤青什麼樣?

網絡是憤青的高産區,他們發表一個又一個的帖子,像膏藥一樣貼在網上,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用文字表達的年輕的憤怒。這樣的憤青在上班以後,搖身一變就還原為溫文爾雅的白領。他們對公司經理説話的口氣也是畢恭畢敬的,循規蹈矩的。

網友
網友

“憤老”來了

和“憤青”相比,他們大多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有的甚至在此之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他們看過的潮起潮落更多,因為有著對歷史過程的親身體會,他們對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刻領悟和感受。

很多憤青産生於弱勢群體中

憤青問題的更主要的根源在於,他們的基本權利是否得到了保障,他們的境遇是否公平,他們的訴求是否得到妥當的回應。弱勢群體不但是利益上被相對剝奪的群體,而且他們在話語權上也處於弱勢。

教授

深度看點

做理智而有作為的憤青

我們所見之憤青,大致分兩種:不理智型、無所作為型。不理智型的憤青,佔了憤青層面的絕大部分。他們從來不去細究時政背後的真相,以及所牽連到的歷史。他們只顧憑著一己之思,狂呼吶喊。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往往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所作為型的憤青,是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寄人籬下的,並對現實不滿的年輕人。他們有理想抱負,但卻無法施展。久而久之,抑鬱不得志的沉悶,便釀成了他們對現實無法排遣的憤怒。

——馬朝蘭

憤青形象被醜化了

激情和憤怒往往是年輕的標誌,無論古今中外,“青年的憤怒”都是一種正常現象。“憤怒的青年”固然經常製造出一些無端麻煩,但激情本身卻彌足珍貴。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而言,無青年則無未來,而無憤怒則無青年。然而在時下的中國,“憤青”一詞卻正在不斷滑向貶義。我並不反對對憤青的過激言行進行批評。但批評與羞辱、醜化是兩碼事。憤青之中,當然有過激言行,有些近乎罵街;但反過來看,“糞青”這類稱呼比罵街又能好到哪去?

——郭之純

憤青會消失嗎?

我不認為憤青代表了民族主義。説他們是情緒化的愛國主義更加確切。我國有不少學者提倡大國風度,這是不錯的。不過,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也是政治家必備的品格,但不能以此強求涉世不深的年輕人。解鈴還須繫鈴人。是外界對中國的不公正態度催生了憤青。人類個體之間的感情需要培養,民族之間的感情也需要培養。所以,再過二三十年,如果中國的國際環境改善了,憤青將會消失。

——許博淵 新華社高級記者

觀點PK

支持 45963 愛國,憤青有激情,憤怒下是期望

憤青的不滿、憤怒背後是對社會、國家的強烈期望,是恨鐵不成鋼的複雜心情。 [詳細]

支持 45963 誤國,憤青情緒化,無建設性作用

憤青經常做出情緒化表達、非理性行為,缺少建設性作用,形成規模後可能阻礙社會發展。 [詳細]

愛國,憤青有激情,憤怒下是期望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誤國,憤青情緒化,無建設性作用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支持 45963 憤青與愛國與否沒直接關係

憤青的産生與成長背景、性格培養、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與愛國與否沒有必然聯絡。 [詳細]

憤青與愛國與否沒直接關係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專家解讀

吳旭大學教授

“憤青”現象非中國所獨有

一部世界近現代史,實際上也可以簡化為各國“憤怒青年”為實現政治理想,謀取現實利益而與現存的國內、國際秩序進行磨合抗爭的互動史。青年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徵,帶有無可扼制的躁動,不安定和不確定成分,表現為一種集合性的 “群體鬥志”。在這裡,“憤怒”就像氧氣,而“青年”正好是可燃物,遇到好的火種,瞬間便可成燎原之勢。出現“憤青”的國家,往往正處於深刻社會變動的進程中,年輕人承載了除去個人人格成熟以外,更大一層的社會和民族責任。最有自我感,同時也最有世界感的一代人,才會“憤怒”。

劉建飛媒體評論員

民粹主義,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

民粹主義在當下中國的一種發展苗頭是同民族主義合流。一些人以愛國為名,大行民粹主義,暴力所致,不僅日係産品遭殃,連使用國外産品的國人也受害。更有甚者,有人借此機會打砸搶,亂傷無辜。發生這種令有良知的國人痛心的事情,一些國人的素質有待提高固然是重要根源,民粹主義的影響也不可小視。披上了民族主義外衣的民粹主義,更有迷惑性。因為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招牌,很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同,反對者往往顧忌被扣上賣國的大帽子,而不得不無奈地沉默。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媒體

憤青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憤青能夠讓社會積攢的消極情緒得到有效的宣泄,能夠讓政府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能夠讓我們跳出“慣勢”聽到不同的聲音。網絡中的“憤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當中除了極少數別有用心的激進分子之外,多數還是有血有肉、敢於吶喊、敢於鬥爭的“有識之士”,他們的存在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全沒有必要把他們列入“刁民”的行列去壓、去堵,因為他們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無法“杜絕”,更不可“缺失”。

調查話題:你是“憤青”嗎? 調查人數: 24536

你認為自己是憤青嗎?

  • 是,我有憤青的特質
  • 不是,跟憤青不沾邊
  • 不好説,難以界定

有人用憤青評價過你嗎?

  • 有,很多人都這麼評價我
  • 有,但極少有這樣的評價
  • 從來沒有過

你怎麼看待“憤青”的稱呼?

  • 褒義詞,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奮青”
  • 貶義詞,是附和多於思考的盲從者
  • 中性詞,不同語境中表達不同的感情
  • 説不清

調查顯示學歷越高憤青越少,你怎麼看?

  • 基本如此,教育影響人的眼界和思維方式
  • 不符事實,是不是憤青不能用學歷來衡量
  • 説不清

往期回顧

留言板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