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880元!這是北京禦茶膳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天圓籃”端午粽子禮籃在其官方網站的售價。該禮籃包括6種口味24個粽子、五福餅1盒、茶寶1個、蓋碗1個、竹筒茶1個、800毫升20 的古越龍山十年陳釀一套,外加紅色香包配飾1個。據公司一位銷售人員介紹,購買1880元“天圓籃”的客戶,主要是內蒙古、東北、山西的的客戶。“這些客戶拿貨基本上都在100盒以上,都是送領導、送客戶的”。[詳細]
中國這些年因為奢華送禮浪費了大量的包裝品。砍伐樹木做了無用的紙盒,污染河流印刷了低俗的奢侈。為了所謂的面子,環境卻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有人覺得價格是願打願挨,但樹木和自然資源是大家的,被如此浪費,實在心疼!
繼“天價月餅”之後端午節的粽子也不甘寂寞了,1880元天價粽子讓消費者情何以堪,“故宮督造”“名貴食材”,我們到底吃的是傳統習俗還是産品噱頭?曾今有專家預計2015年中國將成奢侈品需求最大國,看來照這個態勢下去我們離“天價餃子”也不遠了。
粽子走“天價”路線,
“故宮督造”禮盒最暢銷
天價粽子不是孤獨的。這些年來,天價月餅、天價煙酒、天價茶葉等等 ,有多少不是“上貢”用的?平頭百姓,有幾個敢問津這些天價商品? 明擺在那裏,這些玩意兒純粹是用來公關送禮拉關係的,所謂“買的不吃、吃的不買”,硬生生衍生出多少腐敗?
這樣的端午是炫富還是在紀念我們的先人屈原嗎?端午節被別人申請了,也就可以理解了。端午文化在這种經濟的衝擊下還能僅存多少,不可不為國家的悲哀!
“天價”粽子當然可以説是一種自然的市場行為,消費也僅極少數人,但對社會環境的污染是嚴重的。姑且不論是否會縱容腐敗,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生活觀都是一種誤導和扭曲,挑釁普通百姓的眼球、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
粽子就是粽子,除了紀念屈夫子之外,很難找到其它文化韻味。而借清代遺風的“故宮督造”,在穿越風流行、清宮戲高潮迭起的今日,讓普通人家也感受一下“當主子”的味道,吃一下“故宮督造”的粽子,無疑會滿足一些低層次人員的虛榮心,或許能多少增加點銷量。這裡所説的低層次不是指行政級別,而是説某些人的品位層次。但在鄉鎮幹部都喝1573的今天,誰還稀罕所謂的天價粽子?
天價消費終歸是“少數人的消費”,當然,送禮者也不會白送,成本收益的算計背後,還能沒有投桃報李的利益兌現?這種天價消費的“特徵”同時也反襯了這種“少數人的消費”的另一重吊詭:反對天價禮品的普通市民,既不買也不吃,所以才反對一切天價的商品。而另一部分人,則在“送禮好辦事”的潛規則下,把一個小小的粽子玩轉到了極致。某種意義上講,暢銷的根本就不是“天價粽子”,而是各種氾濫的潛規則。
故宮早已不是皇宮了,皇宮裏也沒有皇帝,也早已沒了專事研發皇帝老兒的“禦膳”食譜的專門機構,可故宮時至今日卻仍然抱著“故宮督造”、“禦膳”這些金子招牌不放,仍然大打、特打“故宮督造”、“禦膳”牌,試想,跟食品研發,食品安全檢驗標準等八竿子挨不上的故宮以特許、督造的名義推出的所謂天價粽子,哪還有一點“文化”味道?把故宮這種鑽進錢眼裏的作派説成是不倫不類,恐怕一點也不過分吧?
商家本性乃逐利,為攫取更多利潤,對粽子進行過度營銷,用“高端、名貴食材、搭配銷售”三個賣點吸引消費者。所謂的天價粽子禮盒,賣的已經不是粽子,而是包裝和其附加品,噱頭越足就越能抓住消費者。 [詳細]
有需求才有市場。粽子之所以能“天價”,一是吃一下打著“故宮督造”標簽的粽子,會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心;二是傳統節日日漸異化成“送禮節”,買主希望利用其達成某種“交易”,其根源就是腐敗的存在。 [詳細]
廠商眼裏,他們的天價粽子,包裹著的是特色國情下賺取金錢的海闊商機;在送禮與受禮雙方眼裏,粽子裏包裹著的是權力尋租與招租的心照不宣;在買不起房看不起病讀不起書的人們眼裏,粽子裏包裹的,是自己省吃儉用繳給政府的稅,是自己身上剮下來的一塊肉。粽子、月餅、湯圓,還有餃子包子……老祖宗傳下來的節,吃的都包著餡。或鹹,或淡,卻都包著濃濃的親情友情和鄉情。這世世代代普普通通、香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到了我們這一代,怎麼就讓人噎著難以下咽呢?
“天價粽子”的出現,並非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而是在腐敗環境下誕生的“怪胎”,扭曲了傳統食品的美好形象,沖淡了傳統節日氣氛。其高價格定位和豪華包裝均不符合市場競爭規則,如果祛除掉附著之上的禮品概念魅影,很難會被消費者接受。“天價粽子”做為禮品的存在,實則也抬高了腐敗交易的成本。在如今腐敗交易高發的社會形勢下,民眾亦對這種打著送禮名義,行腐敗之實的行為極為痛恨。因此,要想遏制“天價粽子”,就要從打擊腐敗入手,將送禮行為也納入打擊範圍,並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現在打著諸如“宮廷”、“禦膳”幌子的多如牛毛,讓人真假難辨,故宮一“確認”,無疑就是“確認”了正宗和權威。也因此,即使“宮廷禦膳”的粽子喊出天價,也不愁沒有買主。其實,粽子是最平民化的食品,打“宮廷禦膳”的招牌,恰恰是一種文化的無知。即使粽子進入王宮,已不同於人們最初用於祭奠屈原的粽子,宮廷貴族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早已進入歷史的積塵裏,並非就是現代社會的賣點,故宮去“確認”“宮廷禦膳”的産品,既是媚俗,也是陳腐觀念的沉渣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