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

46歲的張喬峰畢業于北大,家住北京回龍觀,兒子剛滿7歲。去年9月,兒子在一所公立民營寄宿學校上學。這所學校年收費大約4萬元,但他發現,孩子總是吃不好,情緒不高。張喬峰對學校的一些做法極不贊同,便遞交了退學申請,開始在家教子。他將在家教子的相關經驗公之於眾,並決定開設“北京龍學園美式家庭學校”,將招生名額限定為4名。此舉引發社會熱議。 [詳細]

各方觀點

博士

優秀的小學老師確實鳳毛麟角

現在優秀的小學老師數量確實鳳毛麟角,反而有水平的老師多集中在大學。其實,越是初級的教育越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老師。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在學校就讀更有利

因材施教是的對的。但有多少家庭有條件讓孩子在家讀書?而且,孩子成長還是個社會化的過程,在學校就讀,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在現代社會,更有利其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發展。

大學教師
大學教師

這種自己教孩子的做法並不是沒有先例,鄭淵潔算是一個。我以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可或缺。不盡如人意的學校教育需要改變,但並不意味著單純靠家庭自救式的教育就能獲得期望的效果。

北大畢業生讓6歲兒子退學,自己辭職回家教子

Home schooling,國外早有了,中國做的人也多了,而且會越來越多。但是這涉及幾個問題:1,孩子社交如何保障;2,是否會遭遇,“有關部門”打壓;3,專業性與持續性如何保證。在我看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最優選乃是私塾教育!

教育者
媒體人

文憑在當下很重要

應試教育問題重重,可敢於像鄭淵潔那般挑戰的還是極少數。在家教育還缺乏社會支撐,文憑在當下很重要,許多官員都在百忙中博士了。

他們能一直這樣逃避下去嗎?

總體不贊同。儘管社會的教育理念、體系存在問題,但是他們能一直這樣逃避下去嗎?教育逃避了,就業呢?能繼續自己一切都罩著?能罩得住嗎?還是需要適應社會,儘量引導自己的孩子。

網民

熱點回應

現在開始就按照美國式的方式來教育

我想招3、4個,讓小孩有個伴。只要不超過5人,我就有把握教好,讓小孩無論綜合素質還是成績都遠超同齡人。我對國內的大學比較了解,興趣也不大,兒子長大後準備直接報考美國的大學,所以乾脆現在開始就按照美國式的方式來教育。美國已經完全認可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已有超過百萬的小孩都是在家學習,而且據報導,綜合成績遠超平均水平。

——“北大爸爸”張喬峰

孩子的社會化成功需要社會角色的扮演

辦學的核心是讓孩子學到成長適應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如能達此目的,在家辦“龍學園”還是可行的,但除了有真善美的知識與技能可學外,孩子的成長成功更大程度上還在其社會化成功。因此,集聚的孩子以不得少於30-50人為好,且男女皆有,因為孩子的社會化成功需要社會角色——組織的、男女的、職業的等的扮演。

——社會心理學者譚剛強

私自招生、“在家上學”與法律相抵觸

個人如果沒有辦學資質卻私自招取學生,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此外,父母如果不送孩子上學校讀書,與義務教育法的規定也是相違背的。目前“在家上學”的兒童家長往往是高學歷或者海歸人士,希望孩子接受一種個性化的教育,而並非放棄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這種做法與目前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法條確實有抵觸,不過社會應更多地採取寬容、開放的態度。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東平

觀點PK

支持 45963 學校教育缺陷較多,在家上學有利於個性培養

目前的學校教育有很多缺陷,部分課本內容陳舊,一些教學方式乏味,無法讓孩子獲得有用的知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的情商教育和品格教育嚴重缺失。在家上學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和人性化。家長的言傳身教,靈活引導,利於孩子的個性化成長。 [詳細]

支持 45963 家長過於自信了,脫離學校教育風險太高

拿孩子當試驗田,這件事風險太高。一,家長不能為孩子提供系統、專業的教育;二,孩子在家上學意味著家長也要全天候陪伴,大大減少或隔絕了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另外,在家上學成長出來的人才雖然有,但畢竟是極少數。 [詳細]

學校教育缺陷較多,在家上學利於個性培養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家長過於自信,脫離學校教育風險太高

發表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

專家解讀

楊東平評論員

家長享有對孩子教育的優先權

教育作為基本人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優先權概念並沒有過時。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第3款規定“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選擇的權利”。《義務教育法》最本質的精神,是保障兒童接受教育,在家上學與這一法律精神並不衝突。家長之所以另辟蹊徑自行其是,不僅是因為大一統的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家長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不能適應孩子的特殊需要和不同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國家化的公辦教育質量不盡如人意。在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平庸,校園文化紊亂,是公認的事實。在中國,家長“用腳投票”則是為了逃避“應試教育”的荼毒。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家長的教育權利終於被重新發現和確認。

肖暢評論員

教育體系應更加開放,更具包容性

古代中國有私學,而中央官學為國家養士、宣教;歐洲16世紀以前也沒出現過建制化的學校,“學校”以教會附屬機構、行業社團等面貌出現。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功能開始轉型,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塑造人格,培養公民,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要成為社會制度的一環,成為國家事務,“學校”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貌——建制化、科層化、制度化。“美式家庭學校”儘管新鮮,但回顧教育史,它倒更像是傳統師徒傳授、家學傳承的回流,這股回流對現代學院化教育構成了小小的反叛,力量較為有限。這件事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在於:既有的教育體系能否為社會上的各種教育試驗打開一扇窗?如果教育體系足夠封閉,那麼各種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試驗必然會另起爐灶。

徐雲鵬評論員

容許嘗試“私塾教子”也無妨

當今社會已無法回避這樣的現實,以應試為唯一目的現行教育體制,産出“教育廢品”現象日益顯現,不論在知識準備上,還是在行為心理的素養上,在生活習慣上,娛樂方式上,人際交往上,工作態度上都存在很多問題。即使是那些令人仰慕的“211”“985”高校,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學生畢業後呆在家裏,無法參與和融入社會,成為“啃老族”。面對一個個健康受損,思想簡單,情緒低落,工作無能的失落學子,不免讓人們更加對現行教育體制失望乃至絕望。對於一些有條件的家庭而言,或許選擇“私塾教子”就是一條保證孩子茁壯成長的良途。“子不教,父之過”。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在教育問題上容不得任何閃失。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相關部門不妨放“私塾教子”一碼,容許進行嘗試。

調查話題:該如何為孩子鋪就正確的成長之路? 調查人數: 24536

你如何看待北大畢業生辭職回家教子的行為?

  • 可行,只要家長具備這種能力和精力,同時也能頂住外界的質疑和壓力
  • 有點過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教育,更需要的是融入社會和集體的經驗積累
  • 勇於探索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不管成功與否,他的行為都是值得稱讚的

如何看待“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這种家庭教育模式?

  • 只要孩子願意,沒什麼不可以,適合最重要
  • 脫離社會,沒有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前景堪憂
  • 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是少數,不可批量化複製

你認為該如何為孩子鋪就正確的成長之路?

  • 家長要權衡利弊,根據孩子的受教規律和成長規律去選擇教育方式
  • 推行教育改革,讓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方式成為現實制度的補充
  • 在家上學、在校上學和在社會上學等教育模式,不必互相取代,應當共求完美

往期回顧

網友留言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