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長久以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都是國人的嚮往,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線城市作為自己的首選。 然而當高昂的房價、殘酷的工作壓力、糟糕的交通、被污染的環境、巨大的生活成本……無法讓眾多年輕人在一線城市宜居時,逃離是必然的選擇。從擠破頭皮往裏鑽到失落的逃離,逃離"北上廣"為城市管理者敲響警鐘。 【他們的故事】 ∴ 一個成都女孩奮鬥5年默然離開的苦衷 ∴ 小兩口講述"棄"北京"投"武漢的心酸歷程
長久以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都是國人的嚮往,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線城市作為自己的首選。 然而當高昂的房價、殘酷的工作壓力、糟糕的交通、被污染的環境、巨大的生活成本……無法讓眾多年輕人在一線城市宜居時,逃離是必然的選擇。從擠破頭皮往裏鑽到失落的逃離,逃離"北上廣"為城市管理者敲響警鐘。
【他們的故事】
∴ 一個成都女孩奮鬥5年默然離開的苦衷
∴ 小兩口講述"棄"北京"投"武漢的心酸歷程
【破解之道】
城市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讓人們在城市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破解“城市病”須聯合“會診” 以人為本是治療“城市病”的藥方
"2010年9月17日傍晚,一場小雨引發了北京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堵車。143條擁堵路段,馬路變成了巨大的停車場。 隨著機動車的不斷增加,首都北京被冠以“首堵”這個尷尬的名稱,“交通擁堵”這個現代“城市病”的最典型症候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顯現,並在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相似案例】
∴ 濟南上演"瘋狂"堵車 高架橋變"停車場"
∴ 大雪+年底交通綜合症致杭州全城堵車7小時
被稱為北京“史上最嚴厲的治堵政策”,出臺速度之快,“限購尺度”之嚴,在北京乃至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廣泛的熱議。
北京搖號上牌進行得如火如荼,廣州治堵又出30計猛拳,“建、限、管”全方位治堵。
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要標本兼治,多措並舉。要堅持公交優先的方針,採取經濟手段提高公交的使用比重。
發展“立體快巴”無需佔用新的道路資源。“路上最多的車是私家車,但最矮的車也是私家車,城市立交橋底的高度大約是4.5至5.5米,‘立體快巴’就是利用了2米以上、4.5米以下的空間。”
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對公務車實行特別的"身份證"管理,讓普通民眾一看就知道哪輛車是公務車。減少公務車使用的問題,管理好"車輪子上的腐敗問題"。
現在交通擁堵已成城市通病,近期鄭州推出限制購買小汽車、限制外地車進入三環的兩限政策,期望2011年交通擁堵別在《沒完沒了》。
緩解主城擁堵是今年的熱門話題,其實“不塞車”不是不可能,如何實現,關鍵是城市管理者是否有智慧和勇氣去堅持城市的科學發展之路。
打的不抵自行車速度,山東省政協委員騎自行車上會。他們説,這不是在作秀,因為城市擁堵已經有目共睹。委員:短途出行騎自行車或步行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全國約兩成城市大氣污染嚴重 機動車排放是罪魁禍首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稱,目前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網友聲音】 九成網友認為環境問題嚴重 半數支持徵“環境稅” 【網友期待】 "懷念門前小溪的魚蝦" 環境執法應垂直管理 【國家行動】 "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 "十二五"繼續深入推進
全國約兩成城市大氣污染嚴重 機動車排放是罪魁禍首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稱,目前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網友聲音】 九成網友認為環境問題嚴重 半數支持徵“環境稅” 【網友期待】 "懷念門前小溪的魚蝦" 環境執法應垂直管理 【國家行動】 "十一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 "十二五"繼續深入推進
工信部:六大措施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
工信部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兩億輛
2001年大雪堵車創堵車生活 2001年12月7日,一場大雪造成“世紀大堵車”。這也是北京市民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堵車給生活帶來的衝擊。當天雪後路面結冰,全市車輛寸步難行,下班時間很多人被堵在了路上,只能步行回家。
2005年公共交通優先應對堵車 2005年,北京的交通問題是“城市化、現代化、機動化進程中多重矛盾産生的,根本問題是城市規劃的問題”。
2008年尾號限行等多管齊下 2008年起至今,延續奧運時的單雙號臨時管理措施,北京機動車“看號上路”兩年,限行的效果正在被迅速增長的機動車數量抵消。
2010年限購車多次被提起 2010年10月20日,面對“首堵”評論,北京官員首次公開表態,將採取措施控制機動車數量。
一、資源過度集中 人、財、物等生産要素不斷向大城市集聚,必然導致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交通擁堵、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等方面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城市病"隨之産生。
二、城市規劃不合理 以北京為例,單一市中心,圍繞它攤大餅式規劃,註定了城市擁堵的命運。
三、公共設施跟不上 醫院、學校、垃圾處理場等設置跟不上城市和人口擴張速度。看病排號,上學排隊,商場上廁所都得等幾分鐘,誰能舒服呢?
四、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 一些專家指出,中國實際不需要那麼多的大城市,出現這麼多大規模的城市,實際是資源畸形配置、不講究科學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