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鋸腿者們:當輿論關注成為“稀缺資源”

2013年10月22日 19:13 | 來源:央視網 記者:關開亮 龔瑛 | 手機看新聞

央視網(記者關開亮、龔瑛 報道)對河北農民鄭艷良來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虧欠”他的,在輿論關注那裏得到了補償。

“絕處逢生”的鋸腿硬漢

2012年4月13日,鄭艷良用一把鋼鋸、一把小水果刀和一個裹著毛巾的癢癢撓鋸下了自己的右腿。那一刻,他沒想太多,只是覺得與其等死,不如死馬當活馬醫地放手一搏。

之前,他的雙腿動脈突然不明原因大面積栓塞,讓他失去行走能力,雙腿潰爛、露骨,傷口間長出蛆蟲。他去過北京、保定多家醫院,醫生要麼説治不了,要麼説需要30萬乃至上百萬元的治療費。醫生的斷言,一點點抽空了鄭艷良的希望。他回家,等死。

十多天后,鄭艷良等死的耐心被自己肉體上蠕動的蛆蟲摧毀,他自己動手鋸腿。事態逆轉。當看到被鋸爛的皮肉開始包裹斷骨,鄭艷良又燃起活下去的希望,他打電話給媒體,想要人給他捐個假肢。接著,全國都知道了他的事。

“硬漢鋸腿自救”受到媒體關注。河北省衛生廳派出專家組上門對鄭艷良進行初步會診,隨後,保定第二醫院開始免費為其治療。該院副院長介紹,鄭艷良的病在臨床上並不罕見,“他病得非常重,但當時可以先試著通血栓,不成,即使截肢,也用不了幾十萬上百萬的醫療費。”

硬漢“爭寵”:你只能管我的事,不要管他們的事

作為不幸的個體,進入公眾視野的鄭艷良不會再“等死”了。好心人、政府、社會救助機構的關切蜂擁而至,甚至影響到了護士的正常工作。鄭艷良是幸運的,這幸運是媒體帶給他的。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鄭艷良對記者的態度都是友善而熱情。

然而,他還是對記者發怒了。當某媒體記者循著他這個有些極端的案例,進村調查農村醫保的相關情況,打聽像鄭艷良一樣得了大病的村民時,鄭艷良怒了。他打電話給記者:“我告訴你,你只能管我的事,不要管他們的事。”

鄭艷良口中的“他們”,是他的同村人,他們也曾因大病就醫,報銷後自己還得再花數萬元甚至更多。“因病返貧,大病等死”,在新農合這種低水平、廣覆蓋的醫療保障模式下,無法得到保障的,遠遠不止鄭艷良一人。

鄭艷良怕自己的事降溫,於是,他每天花10小時接受記者採訪。他説,他害怕回到躺在床上等死的狀態。

鄭艷良也怕媒體對同村其他人的關注,會給已然關切他的當地政府“惹出什麼麻煩”。據報道,電話質問記者後,鄭艷良還通知了地方官員,於是,有人開著車滿村找記者。過了一會,他又讓家人給記者打電話,為剛才的發怒道歉,“有政府的人在旁邊看著,我才這麼説。”在他的認知裏,政府顯然不希望記者再在當地“扒出”什麼事情。

“我不感謝政府和醫院,我怕媒體忘記我”

在媒體10月15日的報道中,鄭艷良的妻子沈忠紅透露,已收到愛心捐款21萬餘元,保定市長馬譽峰也到醫院看望了其丈夫,還送上2000元的慰問金,並囑咐“注意休息,好好養病。”

有網友説,現在的鄭艷良有醫院的免費治療,還獲得了數額不小的捐助,完全不用再為爭得輿論關注而在鏡頭前展示傷口,或因意識到會被媒體遺忘而氣急敗壞地發怒。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如果認真審視一個曾經絕望過的人,了解新農合的保障範圍,鄭艷良內心的不安全感就不難理解。

“我不感謝政府和醫院,是媒體報道了我,政府才讓醫院給我免費治病,再説醫院治好了我,他們也出名了。”在鄭艷良的思維裏,他現在能獲得免費醫治,完全是“仰仗”媒體的報道。一旦沒有了媒體的關注,醫院會不會突然變得“無能為力”?畢竟,“怪病”不是普通的小感冒,任何時候都一定能治好。曾經的那些“死亡宣判”猶在耳畔,會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再次光臨?

我們無法完全摸透鄭艷良的內心世界,但可以試圖去窺見一個因病致貧的普通農民的想法。在媒體報道中,鄭艷良一家原來年收入一兩萬,其妻子常年生病,每年看病也得花去七八千元;鄭艷良突然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在放棄治療前,妻子帶著他在河北、北京多家醫院來回奔波、各項檢查……這一切,已經讓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現階段當地政府的關切、醫院的免費治療,未來一旦失去,即便已經獲得了好心人的捐款,恐怕到時候也是杯水車薪。鄭艷良的不安全感,是新農合保障水平不足在個體身上的映照。

資金短缺,農村醫療救助的“軟肋”

醫院越好,報銷的費用越少。新農合的這一現實,使得合作醫療只能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的看病需求,大病患者的治療費很難保證:因為越是大病,越需要去新農合無法覆蓋的好醫院,越是好醫院,花費越高,越需要報銷。造成這一惡性循環的,就是資金短缺。

面對記者的採訪,當地官員們承認他們面臨一個尷尬局面:一方面,他們不想鄭艷良這種極端殘酷的自救發生在自己轄地;另一方面也認為,媒體關注或許可以解決當下農村醫療救助面臨的資金短缺。

只有患過大病的農村居民,才能真正體會“因病致貧”背後的辛酸。從鄉鎮醫院、縣醫院、市醫院,最終轉到省級醫院甚至北京的醫院,一場大病産生的花銷,絕不僅僅是手術臺上那一刀或者住院的那幾天。花銷鏈再長,依然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報銷,報銷比例還有嚴格的限制。

目前新農合為何無法保障像鄭艷良這樣的大病患者,擺脫“因病返貧、大病等死”的現狀?城鄉醫療保障問題專家王震稱,當前我國的新農合基金基本是由縣級統籌的,這會導致調劑空間狹小、損傷保險的公平性原則等。“一個縣就是一個基金盤子”,有的縣經濟發達,農民參合率較高,有的縣因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參合率自然也不高,“參合率越高,可以使用的資金總額就越多,具體到每個參合者身上的獲益程度,就可能越高”。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行以大病保險為主的方式,以農民自願參加為主。但現實是,重大疾病和住院醫療服務發生機率較小,以大病為主的醫療補償政策會降低參保者的預期收益,其結果是健康的青壯年參保者寥寥,而老、弱、病、殘等高危人群卻非常願意參加。使得醫療經費入不敷出,政府財政不堪重負。

另外,很多人連續三、四年參保,但沒享受到大病風險補償的好處,他們會感覺自己吃了大虧,繼續參加新農合的熱情會極大的降低。新農合是互助共濟制度,對大病的救治幫扶力度並不大。再者,對大多數農民而言,危險最大的恰恰是普通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只報銷大病”的新型醫療合作制度不僅無助於抵禦常見病,提高農民醫療保健質量,反而容易誘發“小病當成大病醫”的道德風險。

 

鄭艷良的幸運,對眾多看不起大病的社會底層群體而言,是難以複製也無法複製的。鄭艷良幸運的個案,實則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幸。當醫保資源稀缺時,媒體關注可以彌補,但問題是,“媒體關注”,也同樣是稀缺資源。這個硬漢被關注是因為“鋸腿”,更多未被關注的人又能如何?我們也微弱的希望,每個極端個案,都能成為推動社會保障的步伐。(央視網記者:關開亮 龔瑛)

分享
今日新聞聚焦
更多精彩推薦
聯絡我們
總監:呂正標
值班總監:鄭根嶺 索剛雷 徐學良 唐曉燕 段文博 張蘭
採訪主管:袁旻 馮曄
編輯主管:潘幸知 張奇斌

郵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