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外人看來,陳雲霽是一個總在“彎道超車”的天才——14歲時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4歲在中科院計算技術所取得博士學位,29歲晉陞為研究員,33歲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
他卻説,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要讓中國在人工智慧時代實現‘彎道超車’,得下一番苦功夫。”
苦心耕讀十餘年
少年班走出來的研究員
大學三年級時,對未來還有些懵懂的陳雲霽就把計算機系所有實驗室的門敲了個遍,問是否接收本科生。最後,教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周學海教授所在實驗室收下了他。
計算機體系結構,通俗地説,就是研究如何用晶體管的“磚石”搭出計算機的“大樓”。儘管在研發過程中,陳雲霽做的都是些打下手的“雜活”,他卻從中第一次感受到計算機的巨大魅力。
大學最後一年,聽説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國産通用處理器(即龍芯1號),他覺得能參與國産通用處理器的研發,是個光榮又難得的機會。
2002年,陳雲霽如願以償來到了中科院計算所,跟隨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成為當時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博士畢業後,他留在了計算所。
25歲時,陳雲霽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
勇於挑戰創新
想讓計算機更聰明
2010年,陳雲霽的弟弟陳天石畢業,到計算所工作,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這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希望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慧,並生産出能與人類智慧方式相似的智慧機器。
在同一個研究所工作,兩兄弟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兩人設想“做一個東西讓計算機更聰明,終極目標像人一樣聰明”。
在實踐中,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基於人工智慧方法的處理器研發技術,並多次向體系結構頂級會議投稿,但都以被拒而告終。這些挫折並沒有讓他們放棄“人工智慧”之夢。
2014年是陳雲霽豐收的一年——在2014年3月美國鹽湖城召開的國際體系結構支持、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國際會議(ASPLOS)上,陳雲霽領導的工作“一種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機器學習加速器”,獲得了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而陳天石是論文第一作者。
這不但是大陸科研機構首次在計算機系統和高性能計算領域頂級國際會議上獲得最佳論文獎,也是亞洲首次、美國之外國家第二次獲得ASPLOS會議的最佳論文。
建立起以中國為主導的
開放共贏的信息産業新生態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算法上的進步很多,也能解決很多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比如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識別等,但這和人們所期望的振奮人心的智慧還存在很大的距離。
陳雲霽認為,硬體的研究,尤其是神經網絡芯片,對於人工智慧進步,尤其是對於高級智慧能力的實現會有關鍵的作用,智慧時代遲早要到來。
他帶領其團隊研製的國際上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能在手機上本地、實時、高效、節能地完成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理解、圖像搜索、廣告推薦等關鍵智慧應用。
2017年10月,華為公司發佈了集成“寒武紀”的旗艦手機Mate10,這也是世界首個集成深度學習處理器的手機。目前,“寒武紀”已經應用在華為Mate10、榮耀V10和P20等數千萬手機中。
可以説,陳雲霽的工作引領了手機進入智慧時代。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一起聽聽陳雲霽的述説,感受他對科研工作的熱愛!
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陳雲霽用他對技術的信仰和對優秀的極致追求,抒寫了一個普通家庭走出來的青年的奮鬥歷程,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擔當社會責任和民族復興使命的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