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軍南沙某守備部隊的文體中心大門口,挂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南沙大學校”5個大字。
走進去,一樓是寬敞的室內籃球場、羽毛球場,二樓是圖書館。休息時間,官兵就到這裡看書學習,有時這裡也會舉行讀書分享會。
不遠處的禮堂,是部隊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也是守礁官兵的大講堂,經常舉行各種學習活動。
“為官兵提供一個時時能學習、處處能學習的環境。”一年多前,《關於建設“南沙大學校”的實施方案》送至該部隊機關楊幹事案頭。那時,他覺得這個方案要落實到各個礁盤上,任務何其艱巨。後來,幹著幹著,大家的思路慢慢打開了,“南沙大學校”逐漸從藍圖走向現實。
“這一年來,我們因地制宜,運用各個礁盤的特有資源,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設了豐富的課程內容,滿足官兵學習需求,營造濃厚學習氛圍。”楊幹事告訴記者。
白天看大海、晚上數星星……許多人印象中的南沙島礁和守礁官兵的單調生活,早已成為過去。
如今,南沙島礁上是現代化的營房、現代化的裝備、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這裡不僅是祖國的海防一線,更是一方被持續深耕的成才沃土。
助力學歷升級,為官兵打開向上生長的空間
“有志者事竟成”——這是李東陽的座右銘。
初上礁時,這名來自河南的戰士被眼前碧藍的大海深深震撼。那一刻,逐夢深藍,變得更加具象化。
為了能長期在部隊建功立業,李東陽計劃考軍校。在“南沙大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後,他的成績突飛猛進,今年考上了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想到能穿著這身“海軍藍”繼續奮鬥,李東陽覺得自己很幸運。
“暢通育才的通道,為官兵拆掉向上發展的‘天花板’,是我們建設‘南沙大學校’的目的之一。”談到籌建“南沙大學校”的初衷,該部隊領導説,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平臺機制,由學習環境入手,形成從“外”向“內”的影響力,激發官兵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他們不斷提升能力素質。
加快能力素質升級的緊迫感,在青年官兵身上普遍存在。3年前,軍官曾健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到南沙。在基層奮戰3年後,他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也日漸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在某些技術領域,不能更好地指導士兵開展工作。
於是,曾健決定考研,在本科專業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自己在新域新質專業上的相關能力素養。
得知曾健的想法後,部隊領導非常支持。聽説曾健缺少復習資料,一名領導專門為他準備相關書籍。
濃厚的學習氛圍,讓曾健更加專注和勤奮。自習室內,他經常與戰友就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討論。
“南沙島礁遠離陸地,對外交流溝通相對封閉遲緩。越是這樣,我們越要有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避免自我局限、自我滿足。”該部隊領導的話揭示了黨委一班人醞釀建設“南沙大學校”的深層次原因——要跳出視野局限,提升守礁官兵的能力素質,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在南沙島礁,記者遇到了許多像曾健這樣的年輕軍官,他們滿懷幹事創業的熱情,專注于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既有遠大夢想,也能腳踏實地。
曾健一直希望,在“南沙大學校”平台下開設一些理論豐富、專業技術強的課程,介紹雷達、光電、無人機等原理,再開設一些裝備、戰術、戰法方面的軍事課程。
而這,是“南沙大學校”正在努力開拓的:相關專家平時難以上礁,如何暢通渠道對官兵進行指導;引入視頻課程,裝備的實操互動性如何滿足……目前,他們仍在圍繞這些難題進行探索。
拓展能力邊界,從“單點”向“多向”轉變
三級軍士長姚文武主講的“電工與實訓”課程又開班了!
他利用上級配發的倣真教學系統和電工實訓臺,給來自各崗位的戰友傳授基礎電工知識和操作技能。
姚文武的課總是很“走俏”,每個季度都有幾十個“學生”報名。
入伍20年,姚文武幹過兩個崗位——油機員和高射機槍手,其中,擔任油機員的時間最長。
憑著過硬本領,姚文武先後4次榮立三等功,是守礁官兵眼中名副其實的“技術大拿”。
“南沙大學校”定期開設專業技能課程,培養官兵的實際操作能力。各個礁盤根據官兵需求、依託本單位的“大師傅”開設課程。
正是因為有了姚文武這位“技術大拿”,“電工與實訓”這門課程才能一直開下去。如今,姚文武已經培養出多名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
“島礁上資源有限,裝備出現什麼問題,首先要立足自身解決,而不是依賴外力。”軍士劉超是雷達專業的技術骨幹,偶爾遇上故障難題,他便會向姚文武求助。
“大部分裝備都離不了電。掌握電器原理圖和接線圖,學會電工的基礎技能,遇上一些和電路有關的故障就可以自己處理。”姚文武向記者揭秘了他的課為何這麼受歡迎。
“望聞問切”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技巧,也是姚文武的看家本領。一次,劉超看到姚文武只是摸了一下電路,觀察了一會兒,就把裝備故障問題指了出來。
劉超心服口服,很快就報名參加了姚文武開設的電工培訓課。他上課聽講特別專心,課下遇上姚文武,還要追著請教。
“你本來是雷達專業,為什麼要學電工?”面對記者的疑問,劉超回答説,從“單點”向“多向”轉變,是為了提高勝任崗位的能力。身在戰位,一切要以提升打贏能力為標準。
如今,除了能自己排除裝備電路故障,營房電路出了小問題,劉超也能上手解決。
這次,劉超又報名參加姚文武的培訓課。“姚班長的課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每次課程講的操作實例都不同,每上一課,都有新收穫。”劉超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
“未來戰場瞬息萬變,無論是保生存還是為打贏,多練就一手硬功,戰時才能多一分勝算。”該部隊領導介紹,“南沙大學校”不僅助力官兵實現“一專多能”,也幫助年輕幹部儘快實現全面發展。
軍校畢業後,軍官戴勤鈺被分配到艦艇上任職,在航海專業幹得風生水起。不過,她一直對部隊政治工作充滿興趣。
一次,戴勤鈺得知“南沙大學校”開設了“書記論壇”,組織旅團級政治委員和營教導員們定期進行講座,教政治理論、傳帶兵方法。
“他們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講經驗,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對政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聽了幾期“書記論壇”的講座後,戴勤鈺感覺收穫很大。
去年底,戴勤鈺到某連任政治指導員。一時間,她成為“熱點人物”——南沙某守備部隊第一位女政治指導員、第一批從艦艇部門交流到南沙島礁營連任職的軍官、第一批從軍事崗位調整至政治工作崗位的軍官……
最近一期“書記論壇”上,戴勤鈺走上講壇,和年輕軍官們分享了自己走上基層政治主官崗位的經歷和體會。
搭建開放平臺,讓青年官兵展現活力、百花齊放
“南沙的風帶著戰鬥的熱浪,我們的忠誠就像礁盤一樣,在風雨洗禮下我們更加昂揚……”一場籃球比賽激戰過半,軍士鄒威豪帶來一首自己創作的説唱歌曲,將全場熱情再次點燃。
入伍之前,鄒威豪是個“潮流達人”。他酷愛説唱表演,還把自己寫的歌發表在音樂平臺上,歌曲播放量達到200多萬次。讀大學時,他已經跟著朋友的音樂團隊演出,掙了不少錢。
直到有一天,鄒威豪在學校公告欄上,看到了一則徵兵廣告。這名年輕人告訴記者,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志向。
鄒威豪參軍入伍時,已經做好與音樂説再見的心理準備。新訓結束,他被分配到南沙島礁上,曾經彈吉他、鋼琴的手如今操弄起了槍炮。
島礁遠離陸地,娛樂方式有限,幸運的是,鄒威豪認識了與自己一樣有音樂愛好的軍士劉旭。在一場晚會上,鄒威豪的説唱表演吸引了劉旭的目光。
劉旭曾就讀于廣西師範大學音樂教育係,具有專業的音樂知識。得知他在“南沙大學校”開設了音樂理論課,鄒威豪便報了名。
劉旭從專業角度為鄒威豪調整音準、氣息和節奏,鄒威豪則把自己創作的新作品發給劉旭請他指導。
“登上舞臺聽到戰友們的歡呼,我覺得自己的音樂夢想成真了。”在劉旭幫助下,鄒威豪的音樂水平不斷提升,作品廣受戰友喜愛。如今,鄒威豪不僅是一名優秀的火控臺操作手,還是戰友們熟知的“説唱達人”。
最近,中士韋加滿創作的動態表情包和漫畫,登上了眾多新媒體平臺。現在,他在“南沙大學校”開設了漫畫創作室,幫助熱愛漫畫的戰友畫出更滿意的作品。
韋加滿還幹了一件“大事”:畫了一本《南沙官兵福利待遇指南手冊》,用繪畫將政策解讀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目前,這本手冊經單位印刷已下發基層部隊。
跟進“南沙大學校”工作至今,機關幹部洪思遠見證了許多戰士成長成才。“青年官兵見識廣、才藝多,‘南沙大學校’搭建開放平臺,就是希望能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才能,引導他們展現活力、百花齊放。”他説。
從前,南沙島礁上綠植稀少。一茬茬守礁官兵厚植土壤、細心栽種,形成了如今綠樹成蔭、四季椰香的場景。“我們希望每名紮根島礁的官兵成長得枝繁葉茂,希望他們的夢想早日開花結果。”洪思遠説。
銳視點
善學者強 善學者勝
■楊艷華
善學者強,善學者勝。在現代軍事實踐中,持久的戰鬥力優勢突出表現為“是否有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如果一支軍隊不重視學習,停止學習或者不會學習,沒有持續更新的頭腦,發展進步就無從談起,未來戰場就會處處被動。
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廣大官兵提高素質、增強本領、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戰爭發展到哪一步,學習就要跟進到哪一步。克服本領恐慌、補齊能力短板的根本途徑就是加強學習,大興學習之風。當前,距離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不到3年,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改革破題、勇敢破局、創新破難?面對戰爭形態的新變化、周邊環境的新形勢、使命任務的新要求,我們的能力素質能不能適應?
“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應當看到,當前部分官兵的眼界視野、工作標準與使命任務要求還有差距。有的思想觀念和能力水平止步不前,專業上仍滿足於“吃老本”,抓工作習慣於“老套路”;有的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新專業、新知識、新技術,能力素質提升慢,與使命任務要求差距大。如此,又怎能回答好“勝戰之問”“價值之問”“本領拷問”,將強軍藍圖變成現實?
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必然是一支注重學習的軍隊。廣大官兵應以強烈的使命擔當不斷加強學習,以戰鬥力生成為導向,瞄準崗位職責要求,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廣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提高新本領,不斷完善履職盡責的知識體系、能力素質,用持續的學習力鋪就抵近夢想的階梯,以過硬的本領展現新的作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我的崗位我盡責、戰位交我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