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讓戰友打開心扉説實話

來源:中國軍網 | 2024年12月04日 09:19
中國軍網 | 2024年12月04日 09:19
原標題:軍營觀察丨讓戰友打開心扉説實話
正在加載

  “讓戰友打開心扉説實話”

  ——一名指導員的帶兵經歷與感悟

  ■石  濤  張石水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馬  振  王鈺凱

  “我被自己築的墻擋在了外面”

  談及為什麼要讓官兵給自己提意見建議,張指導員提到了他剛調到修理連時的情景。

  第一次晚點名,他就出了狀況。借著燈光,張指導員看著花名冊喊道:“吳麟先!”沒有人回應。

  “吳麟先!”張指導員再次點名,仍無人答“到”。

  看指導員左顧右盼,連值班員、二級上士馬思智打破僵局:“吳麒先,聽到呼點不知道答‘到’嗎?”

  這時,隊列裏終於傳來一聲“到!”同時,伴隨著一陣輕微的笑聲。張指導員仔細一看,自己把下士吳麒先的名字錯念成了“吳麟先”。

  點名結束後,張指導員把吳麒先叫到房間表達了歉意,還與他聊了一會兒。沒想到交談中,吳麒先一直惜字如金。“也許是他性格比較內向吧。”張指導員在心裏給吳麒先“畫了像”。

  第二天,張指導員偶然聽到吳麒先與同班戰友的對話——

  “指導員昨天找你談什麼了?”

  “無非問我家裏有幾口人、在做什麼。”

  “指導員挺關心你啊。”

  “關心我還能叫錯名字嗎?”

  聽到這些,張指導員心裏有些不是滋味。

  不久後,連隊準備參加一次戰備拉動訓練。訓練前發生的一件事,讓張指導員重新審視自己。

  當時,張指導員檢查連隊骨幹攜帶對講機情況。結果發現,班長李文濤沒有隨身攜帶對講機,理由是“對講機在充電”。

  “訓練就是實戰。”張指導員在全連官兵面前對李文濤批評了半小時,一直到開飯時間。

  對於這次批評,不僅李文濤表示“難以接受”,其他一些班長也覺得“有些過了”。

  第76集團軍某旅組織跨晝夜實彈射擊考核,修理連官兵隨時待命保障。馮彥榮攝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張指導員留意到戰士們對他的態度有些變化,不少戰士見到他就繞開走。一些原本性格活潑的戰友在他面前也變得拘謹起來,更沒有人主動找他聊天。

  這種狀況,讓張指導員開始思索問題出在哪。

  轉折,發生在一次專題組織生活會上。隨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展開,一名老班長結合這兩件事給他提出了意見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要學會走進其他戰友的心裏。

  “我被自己築的墻擋在了外面。”這些意見建議讓張指導員心頭一亮,“要想幹好工作,必須先拆掉這些無形的墻。”

  經過思索,張指導員決定從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善待大家的批評著手,讓官兵“看到”自己的想法。

  “官兵不認同,連個批評都聽不到”

  “歡迎大家積極向我‘開炮’!”在準備向大家宣佈這一決定的前一晚,張指導員坐在書桌旁,看著自己在筆記本上寫下的這句話,額頭上不由得滲出了汗水。

  筆記本上,還有他用不同顏色的筆,列出的官兵可能會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明天究竟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後面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張指導員感到既期待又忐忑。

  第二天是週日。在連務會即將結束時,張指導員開了口:“再佔用大家一點時間,有個事宣佈一下,我平時工作生活中難免有不對的地方,如果大家發現了,請當面批評我。歡迎大家向我‘開炮’,我會一一認真改正。”

  如同一枚石子扔進一堆棉花裏,時間過去了好幾分鐘,現場依舊一片寂靜。

  “官兵不認同,連個批評都聽不到。”張指導員這才意識到,“讓大家向自己‘開炮’不容易。”

  “是大家沒感受到我的真誠?還是有所顧慮?”第二次,張指導員利用隨機教育的時間,再次表明了決心。

  接著,他先開展自我批評:“我平時對大家了解得不夠,講評個人不注意方法……”

  看到張指導員主動自揭己短,官兵們也有所觸動,但提的建議還是不痛不癢。

  此後,張指導員把給他提出意見建議的官兵召集到一起,對大家表示了感謝,並再次表明決心——想聽到大家的心聲。

  “指導員的性格太急,對一些生活小事也上綱上線。”三級軍士長張力第一個對張指導員“開炮”。張力一邊説,張指導員一邊在筆記本上記。

  “指導員晚點名時講評工作太啰嗦”“批評不分時機場合,挫傷了官兵積極性”“不能只抓政治工作,訓練成績也得跟上大家”……

  一開始,張指導員還想辯解,但慢慢地,他靜下了心:“自己不就是想聽這些話嗎?”

  漸漸地,戰友們發現,張指導員已顧不上看臺上是誰在發言了,只顧用筆不停地記錄,唯恐漏掉哪一條。

  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對大家提出的19條意見建議,張指導員一一拿出了整改措施,邀請全連戰友監督。

  新的變化隨之而來。晚點名時,張指導員有一説一,言簡意賅。為了解戰士情況,除了和大家談心,他還整理了一本“知兵冊”,一有空就拿出來翻看……

  官兵們看到這些變化,開始欽佩張指導員的決心,提意見建議也更加大膽精準。張指導員從聽取官兵心聲中獲益匪淺,也拉近了與戰友的距離。

  不久,在旅機關組織的一次調研中,張指導員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調研結果顯示,修理連內部關係密切了許多。

  “這是一個好的做法。”經過一番思索,張指導員決定,把“請大家向自己‘開炮’”這件事經常化。這一堅持就是兩年多。

  “虛心接受戰友的批評,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

  “虛心接受戰友的批評,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該旅領導了解情況後,對張指導員的做法給予肯定,“這需要基層帶兵人對戰友真心以待,需要有快速提升自己能力素質的迫切願望,以及為連隊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的決心。”

  和旅領導給予的肯定相比,戰友們表現出的真心接納,更讓張指導員高興。

  前不久,在該旅組織的群眾性崗位練兵比武競賽中,中士張引勝憑藉出色發揮,一舉取得修理專業第二名的成績。走下領獎臺,他將獎牌挂在張指導員的脖子上,以示感謝。

  感謝的緣由還得從賽前一個月説起。一連幾天,張指導員發現張引勝的表現有點異常,不僅訓練勁頭差了,而且臉色不對。張指導員瞅了一個時機,和張引勝單獨聊起了天。這次,張引勝沒有像以前那樣寡言少語,而是一股腦兒把心中的事講了出來。

  原來,他的父親在工地幹活時不小心摔傷,急需一筆醫藥費。

  了解事情原委後,張指導員一邊鼓勵張引勝專心投入訓練,一邊聯絡旅保衛科,並向旅裏的兼職法律顧問了解有關法規政策情況。最終,通過軍地有關部門協調努力,開發商同意對張引勝的父親進行醫療賠償,張引勝的心結就此打開。

  “為了連隊建設,也為了我不走彎路,大家該提的意見還是得及時提。”有一段時間,張指導員發現戰友提的意見少了,批評嗓門低了,特意強調了一次。

  張指導員的細心與努力,讓大家對他更加信服。一些戰友平日裏不好意思説出口的事,也開始對他講了。

  二級上士馬思智家裏因洪水受災,他將這一情況告訴了張指導員。張指導員立即將情況報告給機關,為其申請了慰問補助金。

  去年,一名戰士在醫院檢查時被診斷為“輕度抑鬱”,立即向張指導員彙報了自己的情況。張指導員一邊引導這名戰士積極配合治療,一邊邀請旅心理服務團隊對其提供服務,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這名戰士的隱私。

  “無論如何,應當讓戰友打開心扉説實話。”張指導員説,“能給我説這些事,就證明大家不把我當外人了。”

  直招軍士賈聰聰性格內向,在多個訓練課目上“挂科”。思想骨幹與賈聰聰談了幾次,收效甚微。

  張指導員關注到,賈聰聰的微信朋友圈動態上經常發一些與攝影有關的內容,於是有了主意。從聊攝影入手,張指導員很快知道,賈聰聰還喜歡寫文章、做課件。於是,張指導員開始有意安排他做一些連隊裏的這類工作。結果,賈聰聰不僅幹得很出色,訓練成績也跟了上來,年底還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

  “這種認同和共鳴,會讓大家自覺去改進”

  一次連務會,站在臺上的張指導員,突然感到大家很安靜。原來,戰友們對臺上的張指導員,已暫時沒有可提的意見了。

  這時,一級上士郭亮突然説:“以前總是批評指導員,今天咱們也學學指導員,讓身邊的戰友提一些意見建議吧!”

  郭亮走上講臺,先説自己的“毛病”,再講身邊戰友的問題。緊接著,大家依次登臺,展開了批評和自我批評。

  “新兵單杠成績不合格,我不問緣由就直接批評”“上周體能考核,我擔心體力透支就沒用全力,導致排裏成績落後”……

  張指導員聽著大家的批評和建議,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他發現,上臺“吐槽”的人所提意見大多具體而中肯,而被“吐槽”的官兵也態度誠懇。有時,對一些官兵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台下的人還會一邊笑一邊頻頻點頭。

  張指導員告訴記者:“笑,有的時候是一種認同,是大家對所存在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共鳴。這種認同和共鳴,會讓大家自覺去改進。這種氛圍,也有利於大家鋪一條通往戰友心裏的路。”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那一天,張指導員在總結時宣佈,準備在每月最後一週的連務會上,增加一個環節,鼓勵大家積極登臺“吐槽”,為連隊建設和戰友的成長進步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作為指導員,他將一如既往地傾聽和採納給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第76集團軍某旅修理連組織官兵討論,集思廣益促進連隊建設。馮彥榮攝

  “‘吐槽’究竟帶來了什麼?”在一次連隊組織的集體討論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二級上士李海旭的發言有一定代表性:“既營造了大家有錯必説、知錯必改的氛圍,也養成了大家積極參與、建言獻策的習慣。”

  事實也的確如此。前不久,連隊承擔新大綱訓練課目示範任務。張指導員帶領全連訓練骨幹召開“集智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産生了一個個破解難題的“金點子”。最終,連隊比預定時間提前一週完成任務,受到上級領導肯定。

  之後,在連隊整建制參加多兵種演練活動前,該連官兵再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提出了3類11條針對性建議,在被採納後取得明顯成效。

  在最近的這次連務會上,張指導員聽完大家的“吐槽”,説出了連隊建設的下一個目標:“我們要鉚著勁向‘四鐵’先進單位發起衝鋒,大家有什麼好的意見建議儘管説出來!”

  不妨多聽聽官兵心聲

  ■李雁景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王鈺凱

  週日晚上,第76集團軍某旅修理連的連務會接近尾聲。在張指導員主持下,最後一個環節開始,官兵們紛紛上臺“吐槽”。

  “吐槽”的內容,是當前連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身邊戰友的不足。

  “訓練前熱身時間有些短”“雙休日安排的集體活動有點多”“食譜設置得不科學”……對於官兵提出的這些意見,連隊主官和班排骨幹一一記錄。

  “接受批評時不夠虛心”“幹工作只滿足於完成,標準有點低”“帶兵不注意方法”……戰友指名道姓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一些被“吐槽”的官兵也認真記了下來。

  “聽大家給連隊建設提意見建議,感覺還好點。被戰友面對面指出自己的問題,的確有點難堪,但再一想也沒什麼。因為我們以前就是這樣給張指導員提意見的。”中士王皖松告訴記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認真對待這些意見建議,有錯就改、有短就補。”

  過去兩年多來,張指導員經常利用連務會、隨機教育、訓練間隙等時機,組織官兵給他的工作“挑刺”,鼓勵大家大膽提意見和建議。

  剛開始時,官兵們對他“嘴下留情”,張指導員讓大家“放開了講”。慢慢地,官兵的批評“辛辣”了起來,所提的建議更具體也更有針對性。

  “真正聽到一些尖銳意見時,我面子上也挂不住。”張指導員説,“但我很快調整心態,把注意力放在正確處理這些意見建議上,努力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為何要這樣做?張指導員説,剛開始時是想知道自己哪些事做對了,哪些事做錯了。後來就想著可以通過這種做法,鋪一條通往戰友心裏的路。

  通過戰友的眼睛來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短板,逐一分析並拿出解決方案,在工作實踐中一一改正和完善……漸漸地,張指導員發現,自己摸索出的一些帶兵舉措越來越管用和高效。與此同時,當初不太信任他、不願意和他交流的一些官兵,也漸漸開始向他“掏心窩子”。

  “張指導員是真心想和大家打成一片,是為了把連隊建設搞得更好。”下士肖觀建説。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指導員的能力增強了,官兵的民主意識也明顯提高了。有一天,一名骨幹提出了建議:“咱們也學學指導員,讓身邊的戰友提一些意見建議吧。”

  於是,在大家贊同與支持下,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這個“吐槽”環節。

編輯:甄濤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軍營觀察丨讓戰友打開心扉説實話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