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劉銘庭:駐守邊疆六十載,為荒漠打造“綠色屏障” | 2019最美支邊人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8月03日 12:5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因為自然條件艱苦

沙漠一直被稱為

“生命的禁區”

1

我國作為世界上沙漠面積廣、

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

擋住風沙對於綠洲裏的百姓來説

是口口相傳的提醒

       “把我分配到祖國邊疆去”

       1956年,還在蘭州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學習的劉銘庭,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新疆進行畢業實習,對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考察。

1

       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紅柳,便被這能與風沙、鹽鹼奮力抗爭的植物深深吸引。

       與此同時,沙漠艱苦的自然條件,也讓年輕的劉銘庭萌生投身祖國治沙事業的想法。

       1957年,劉銘庭從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他主動給時任國家高等教育部部長的楊秀鋒寫下一封“把我分配到祖國邊疆去”的信件。

1

       劉銘庭:把我分配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把我分配到祖國的邊疆去,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社會主義最壯麗的事業。

       劉銘庭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順利加入現在的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兩年後,劉銘庭跟隨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走進荒漠,開始尋找優良的固沙植物品種。

1

       就是在那次考察中,他發現了固沙紅柳新品種“塔克拉瑪幹檉柳”,開啟了帶領沙區群眾利用固沙紅柳征戰沙海一生的傳奇故事。

       檉柳,廣泛分佈于我國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的植物,根須扎得很深,耐乾旱、耐鹽鹼、耐貧瘠、耐風蝕和沙埋,是黃沙中最有生命力的希望。

       從1959年到1983年,劉銘庭先後發現了塔克拉瑪幹檉柳、莎車檉柳、塔裏木檉柳、金塔檉柳、白花檉柳等5個檉柳新種,成為“中國檉柳家庭”1/4種數發現人和定名人。

1

       新種的發現,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把紅柳更好地應用到荒漠化治理的宏圖大略中,是劉銘庭的至高追求。

       隨即,他便開始了對紅柳的引種、育苗、造林和綜合開發的長期艱苦試驗和研究,在環境最為惡劣的沙漠前沿,一頭扎了下去。

1

       劉銘庭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將紅柳研究的成果大面積應用於固沙造林,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築起一道“人工綠浪”,改善新疆的生態環境。

       “下定決心挖深井,不見清水不停歇。”劉銘庭在自己的實驗田裏堅持培育紅柳苗珠。

       經過努力,他使紅柳苗珠的數量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50萬株,創造了當時新的世界紀錄。

1

       1982年春,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風口處的新疆策勒縣告急,流沙前鋒在縣城外1.5公里處逼近。

       反復研究後,劉銘庭決定選用紅柳大面積種植固沙,利用山洪沖刷紅柳種子播種繁育。這樣一來,不但種子成活率高,還能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1

       這種簡單有效的好辦法,為紅柳被用於恢復生態環境提供了保障,不僅得到大面積推廣,還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控製成功業績”,劉銘庭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家組尊稱為“劉紅柳”。

       “辛苦我一人 致富千萬家”

       除此之外,劉銘庭還完成了世界首次名貴藥材肉蓯蓉的人工繁殖,使我國在這一領域擁有了自主的知識産權。

       肉蓯蓉又名大蕓,寄生在紅柳的根部,是沙漠地區的一種珍貴藥材。過去,人們追求經濟利益,肆意採挖野生大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1

       1985年,劉銘庭在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開始試種紅柳大蕓,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減少濫採濫挖對荒漠植被的破壞,同時實現人們在沙海“掘金”的夢想。

       然而,成功長出的紅柳大蕓卻無人問津。一直到1995年,于田縣相關政府部門才慕名找到已退休的劉銘庭,尋求“沙海淘金”的辦法。

       興奮不已的劉銘庭拿出自己培育的紅柳大蕓苗木,開始在於田縣奧依託格拉克鄉的試驗地裏試種。

1

       試驗地三面環沙,周圍沒有人家,他們自建了房屋,喝著拉來的飄著蟲子的澇壩水。

       劉銘庭的妻子儲惠芳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但當看到當地家徒四壁的農民,儲惠芳理解了丈夫。

1

       好在,沙地裏的大蕓密密麻麻,人工肉蓯蓉在於田試種成功。

       “科學技術不能鎖在抽屜裏”。為了調動群眾參與治沙的積極性,讓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劉銘庭將肉蓯蓉人工繁殖研究成果免費教給了貧困的沙區群眾。

1

       就這樣,劉銘庭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向沙漠縱深推進紅柳林400多萬畝,為群眾指導種植紅柳大蕓50多萬畝,開闢了歷史上第一次“人進沙退”的新格局,許多群眾也就此擺脫貧困。

       “辛苦我一人,致富千萬家。”已是耄耋之年,劉銘庭仍活躍在科研和實踐一線,他期望“把所有的技術交給農民,替我世世代代傳下去”。

1

       “沒有什麼能讓我停止腳步”

       在可以吞噬一切的“死亡之海”搞研究,劉銘庭多次遇到危險,也曾遭遇黑風暴等惡劣天氣差點走不出沙漠,還在趕往野外的途中出了車禍,摔斷七根肋骨。

       對此劉銘庭卻説:“不能因為危險就不幹這個工作了,工作還得幹,我不死就要幹。”

1

       如今,劉銘庭的紅柳大蕓已走出新疆,逐漸推廣至甘肅、內蒙古等各大沙區,並從沙漠走向黃河入海口,開始治理海邊鹽鹼化嚴重的土地。

       退休二十多年,劉銘庭至今不願歇腳,他希望找到另一種能夠在沙漠中産生效益的物種。

1

       2017年,劉銘庭還欣然成為山東省昌邑市特聘專家,致力於研究紅柳海岸種植技術。

       劉銘庭工作過的新疆生地所治沙團隊也已延續至第四代人,他們將中國的治沙經驗與技術帶到了非洲、中亞等地區,並參與到非洲“綠色長城”的建設中……

1

當年血氣方剛、滿懷激情的青年

如今已是滿頭白髮

但沒有什麼能夠停止劉銘庭

治沙、植綠的腳步

他如同沙漠中的紅柳

屹立並詮釋著關於生命的極致追求!

1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