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國防行】在阿拉馬力戍邊的日子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26日 18: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邊防的路都走過了,以後你什麼路都能走,邊防的苦都吃過了,以後你什麼苦都能吃”,新疆軍區伊犁軍分區阿拉馬力邊防連的老指導員臧趕伏這樣説。

  這句話道出了邊防官兵在阿拉馬力邊防連戍邊的苦。 

阿拉馬力邊防連(王小英/攝)

  “豆腐班長”的石磨

連史館中的傳家寶——石磨(王小英/攝)

  在阿拉馬力邊防連連史館,有一盤石磨,稱之為“豆腐班長的石磨”。

  阿拉馬力,蒙古語,意為“蘋果”。不過,在這裡,曾經因為不通水,條件艱苦,官兵們一度營養不良,這盤石磨就是見證。

  1986年秋,炊事班長章福海從陜西老家探親返回,卻歷經4次轉車和32公里的山路跋涉,扛回了一盤50厘米大小的小石磨。

  大家都不理解,為何費這麼大勁背回石疙瘩。

  章福海沒解釋,將石磨背進了炊事班。接下來的幾天,章班長一天到晚把自己關在連隊副食品庫裏。伴隨著“呼吱…呼吱…”的石磨轉動聲,門縫裏飄出了豆腐的香味。

  原來在阿拉馬力邊防連,因為條件艱苦,缺乏營養,超過八成的官兵會浮腫。

  為了解決缺少蔬菜導致連隊官兵營養不良的問題,章福海利用探家的機會,讓當石匠的父親打了盤小石磨,向母親學習製作豆腐的方法,背著百餘斤的石磨,行程兩千多公里,將石磨帶回了連隊。

  一盤小石磨,結束了連隊官兵喝不上豆漿,吃不上豆腐的歷史。官兵都親切得稱章福海為“豆腐班長”。

  如今,連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石磨光榮“退役”,但依然被官兵們視為“傳家寶”,珍藏在連史館中。

  吾心安處是我家!“豆腐班長”的事跡一直在連隊流傳,激勵著一代代官兵,以連為家,真心實意地為連隊貢獻。

  臧趕伏的“樂守邊關”

用石頭壘起來的“樂守邊關” (張芯蕊/攝)

  在阿拉馬力邊防連,門口山上的“樂守邊關、書寫軍魂”八個字非常醒目。

  為何會在山上書寫這八個字,老指導員臧趕伏回憶,直到2000年的時候,阿拉馬力邊防連還沒通水、通電。

  在阿拉馬力的日子,顯得孤獨而漫長。

  官兵們最大的娛樂生活就是滾石頭,看著石頭滾下山。

  一次偶然的機會,臧趕伏看到,一名執勤回來的戰士,站在院子裏看螞蟻上樹看了幾小時。

  “長期在沒有人煙的地方執勤,鮮與人交流,很多人都忘了該怎麼交流了”,臧趕伏覺得得改變這種狀態。

  於是,他要求,每天早上出完操,戰士們到山下撿一塊石頭回來,在對面山坡上,擺出“樂守邊關”四個大字,“我希望戰士們每天一起床,都能夠看到,能夠讓他們得到鼓舞”,臧趕伏説。
  事實上,每個字所處的山頭離營區的距離不同,實際大小差別很大,比如“樂”字高度是18米,“關”字的高度則是72米。

  最終官兵們用一塊塊石頭,將“樂守邊關”四個字刻在了群山上,也刻進了阿拉馬力邊防連的血液中。

  2008年,邊防連用馬馱石頭,在另一邊攜刻了“書寫軍魂”四個字。

  如今,每年邊防連的官兵都會用白漆粉刷這些石頭,抬頭便能看見。

  吳建軍的“河源日記”

用石頭壘起來的“樂守邊關” (張芯蕊/攝)

連史館中的“河源日記”摘選(王小英/攝)

  相比生活條件的艱苦,阿拉馬力邊防連執勤的條件更為艱苦,霍爾果斯河源地區尤甚。

  河源是我國曾經丟失的地方,二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于2004年重新劃歸國家管理,2005年我國正式組織人員進駐執勤。 

  河源地區地處卡讚古裏山區,平均海拔3500米,地形複雜,地勢險峻,溝谷縱橫,山高林密,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夏季白天最高氣溫30°,夜間最低氣溫達零下5℃。

  來這裡執勤的官兵,一年四季棉衣離不了身,有著難以派遣的孤獨和枯燥,還會遭遇與蛇同眠、與狼同崗、與熊同進的危險。

  作為第一批進駐河源地區執勤的連隊戰士之一,吳建軍還記得初入河源時的情景。

  2005年,吳建軍剛來連隊沒多久,團隊組織人員進入河源執勤。他第一個寫了申請書。第一批執勤官兵搭乘直升機到了這個丟失已久的神聖土地——河源。

  這裡沒有房子,需要自己搭帳篷、找柴火、挖土灶;這裡物資給養得不到正常保障,沒有新鮮的蔬菜,只能吃土豆、洋蔥、海帶和罐制食品,缺少維生素的補充,嘴都裂開了口子;沒有電,只能靠發電機照明;沒有通信工具,只能寫寫日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源日記”。

  吳建軍在“河源日記”中寫道:河源,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塊佔地260平方公里的神聖領土,曾幾度滄桑、幾度風雨,當這塊神奇的土地回歸到祖國懷抱的時候,這裡的一草一木,這裡的山山水水煥發了生機,蓬勃的朝氣,這裡的山更高,這裡的水更美,這裡的紅旗更鮮更艷,在這裡守防的官兵更加有激情。

  就在這樣與世隔絕的情況,堅持了一百三十多天。

  吳建軍依然記得,在確定要撤出的日子,可是由於天氣的原因,連續下九天的大雨,使飛機無法進入。看著本就不多的給養不斷減少,大家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為了保持大家的體力,保證每天有飯吃,由三頓飯變成了兩頓。每天只能熬稀飯,由駐點領導分給大家,一人一勺,為減少運動,臥床保持體力,形成了“河源舀一勺”的事跡。

阿拉馬力邊防連官兵巡邏 (王小英/攝)

阿拉馬力邊防連官兵巡邏(王小英/攝)

  雪山哨卡寫忠誠,河源守防當尖兵。

  如今,每年5月到10月,阿拉馬力邊防連都會抽調官兵進駐河源地區巡邏執勤,每次都在100天以上,針對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補給困難等特點,執勤官兵大力弘揚“鐵心戍邊、挑戰極限”的河源衛士精神,書寫了真正的軍魂。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