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中老邊境“綠色生態屏障”崛起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8年01月28日 18: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昆明1月27日電 題:“共同守護人類家園”——中老邊境“綠色生態屏障”悄然崛起

  新華社記者 張東強

  清晨七點半,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動臘縣尚勇鎮龍門村護林員李忠雲跟往日一樣,在帆布包裏備足一天的乾糧,大步走向中國尚勇—老撾南木哈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

  李忠雲腳下的這片保護區建於2009年,中方一側位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被毒蛇咬傷過、被野象追趕過,河水曾漫過脖子……這麼多年來,他穿梭在中老邊境的幾個界碑間,守護著數萬畝巡護區域裏的一草一木。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五個子保護區組成,其中動臘和尚勇兩個子保護區邊境與老撾接壤,邊境線長達108公里,處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的印支半島一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中老邊境一線與全球許多地方一樣,生態環境變得敏感脆弱。當地世居民族對森林資源依賴性大,也無形中為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帶來壓力。

  生態環境是一個閉合循環的系統。中老兩國山水相連,生物多樣性能否存續,事關兩國生態安全。為此,十多年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出了“中老生物多樣性跨邊境聯合保護”的構想。

  起初,老方工作人員對這一構想不感興趣。“他們覺得我們就是説説而已。”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尚勇所所長王利繁告訴記者,後來通過舉辦主題交流年會、邀請老撾林業部門和部分邊民觀摩亞洲象保護,“情況漸漸改變了”。

  亞洲像是中老兩國共有的物種,它們常常破壞莊稼、偷糧傷人,製造“人象衝突”。很難想象,這些頻繁“肇事”的大傢伙竟是促成兩國合作的“功臣”之一。

  “中方探索的野生動物肇事保險補償、亞洲象監測等為老撾提供了借鑒,這是老撾願意參與聯合保護的原因之一。”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項目辦主任張忠員告訴記者。

  交流促進共識。2009年底,中老雙方正式劃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聯合保護區域——“中國西雙版納尚勇—老撾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拉開了中老生物多樣性跨邊境聯合保護序幕。

  僅僅一年後,中老邊境一線新增三片聯合保護區域。一條南起老撾南塔省南木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至中國西雙版納動臘子保護區,長約220公里,面積約20萬公頃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形成,開創了中老跨邊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的新篇章。

  “共同守護人類家園,攜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漸漸地,在中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邊民交流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工作推進會和培訓會進入常態。

  “其中,紅外相機、GIS 在項目培訓中被列為重點,總受訓項目工作人員超過100人次,有效提升了項目雙方管理機構人員的工作技能和項目執行能力。”王利繁説。

  如今,中老雙方保護部門每年都要輪流舉行一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交流年會,總結和鞏固年度項目成果,還定期開展聯合野生動物巡護和物種監測,為雙方邊境生態保護合作搭建了友誼的平臺。

  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聯合保護區內槍支、獵具漸漸少了,林地和防火管理也有條不紊,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西雙版納州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管理科科長李志勇説,該局2016年開展了中老跨境保護區域及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發現並拍攝到大靈貓、小靈貓、豺、熊等眾多野生動物種類實體圖像,在中老邊境地區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錢豹。

  而像李忠雲一樣的巡護人員也比從前輕鬆不少,他説:“這幾年巡護過程中只遇到過老撾或者本地邊民來撿菌子、找藥材,再也沒有遇到過砍樹、打獵的人。”

  雲南省林科院教授楊宇明認為,通過跨境聯合保護區域建設,開展跨境生態保護合作,提高了生物區域和生態系統的管理,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可為今後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並從管理模式等方面提供示範經驗。

  放眼中老邊境山水間,一條“綠色生態屏障”悄然崛起。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