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政協委員次珍:“兩會”上她為8000多門巴族群眾幸福“代言”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西藏網 2017年03月13日 15: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身在大城市,當你每天身處洶湧的人潮中時,是否能想象到在西藏邊疆,有的縣全部人口也不過萬把人,縣轄四個民族鄉加起來才六百多人?當你在早晚高峰時被堵在車流中動彈不得時,又是否能想象身處國境線、為祖國守邊的人們最大的夢想是擁有一條公路?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可能許多人都難以想象這樣的生活。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的門巴族全國政協委員次珍在北京接受了《中國西藏》雜誌和中國西藏網的專訪,與網友們分享她5年來的履職經歷。

  黨的興邊富民政策助推門巴民族鄉脫貧致富

  自從2013年第一次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以來,今年已經是這位“80後”女性少數民族政協委員第5次上會了。過去的幾年,次珍已經有十多個政協提案獲得受理。收官之年略作盤點,她對《關於將西藏錯那縣麻瑪鄉列入小康示範村的提案》印象最為深刻。

  作為在邊境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方建立的麻瑪門巴民族鄉小康示範村,在提案獲得落實後,隨著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村容村貌的整治,這個原本就氣候溫和、景色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迅速實現了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依靠旅遊業,當地的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和餐廳,平均每個家庭年收入都在三萬元以上,實現了脫貧致富,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幸福。

  此外,與麻瑪鄉一道實現脫貧的還有錯那縣的另外三個門巴民族鄉:吉巴門巴族鄉、貢日門巴族鄉和勒門巴族鄉。除了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國家的興邊富民政策也為這幾個門巴民族鄉的脫貧注入了強大的助推力。

  據了解,生活在邊境地區的人口較少民族,除了每人每年可以拿到三千元的邊民補貼外,還可享受村醫補貼、生態補貼等一系列針對邊境地區人口較少民族的優惠政策。目前,這四個門巴民族鄉的全部人口只有618人,平均收入卻達到了兩萬多元。昔日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故鄉,如今在興邊富民政策引導、推動下,已經成為奔小康路上的“先鋒”。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連續第四年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此前的2016年12月24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提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民族自治地方、邊境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貧困地區為主戰場”,錯那縣的四個門巴民族鄉,正是這樣的“主戰場”。

  為邊境地區修路成了她心中的“執念”

  儘管次珍家鄉的人民已經過上了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但這位錯那縣門巴族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卻並沒有就此滿足、停下腳步,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其他還處在貧困中的邊境地區。針對六個地處邊境、交通不便、道路崎嶇的鄉村,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次珍説,在這些地方,由於交通不便,上學、就醫都不方便,導致那裏的年輕人“留不住”,老人又“走不出去”,村裏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至今都還沒有出過縣城,生活更是困難。面對當地群眾的貧困生活狀態,她一提起來就忍不住流眼淚。

  巨大的差距深深刺痛了次珍的內心,為了改變貧困現狀,她在調研中仔細觀察、認真交流,問了村民許多家長裏短的情況,深深感受到“交通不便的話什麼都發展不了,要想富先修路”。她對那位89歲的老人説:“這次我去‘兩會’的時候一定要帶這個提案,你們等著我的消息。”

  次珍沒有食言。今年的“兩會”上,她提交了一件關於建設錯那縣邊境大通道建設項目的提案,希望邊境大通道能夠擴大交流,使邊境鄉村的旅遊資源、自然資源得以融合,進而提高群眾收入。這份提案濃縮了她在調查中傾聽到的基層群眾呼聲,以及帶給她最強烈的感受。她説,作為政協委員,就必須要把群眾的話説出來,她的願望就是百姓們能夠幸福。

  而就在她即將結束自己的第一個全國政協委員任期之際,次珍也表示,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任務依舊很重,擔子依舊很沉。但即使她以後不再是政協委員,她仍然希望能為幫助貧困、不發達地區群眾脫貧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如果有錢我就自己修,沒錢我就想辦法,一定要把路給他們修通”,在次珍心中,這條70公里長、卻牽著成百上千群眾小康夢的路已經成了他們全家人的最大願景。為此,她謹記著曾經身為村支書的老父親的話,吃最簡單的飯,做最實在的事。

  門巴族人民:春節、藏曆新年和情人節,哪個節日都要過

  作為全國政協會議上唯一的門巴族委員,次珍肩負著為近9000門巴族人民“代言”的任務,也成了外界了解這一人口較少民族的“窗口”。提起這個話題,次珍説,儘管以前她家鄉的群眾思想還比較傳統、保守,但如今這個民族一方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在日益開放。

  例如,在已經建成小康示範村的麻瑪鄉,村寨中的房子還是傳統的門巴族民居式樣,群眾依然使用著傳統的門巴族語言,傳統的門巴木碗、蕎麥糌粑、門隅甘露酒、門隅仙茶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農副産品也已經開始形成産業。另一方面,門巴人也在不斷地積極接納新鮮事物,例如在節慶方面,每年除了慶祝賽馬節等傳統的門巴族節日之外,人們還要慶祝漢族春節、藏曆新年、甚至西方的情人節老年人也會跟著年輕人一起過。更不用説規模大、影響深遠的倉央嘉措文化節和山南雅礱物資交流會等旅遊文化節日。每逢節日,老百姓紛紛採買節日用品、走親串友、唱歌跳舞。次珍説,他們每個月都要過節。

  至於她自己,儘管在外人眼中已經是門巴族青年一代的傑出代表,儘管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五年來沒少為當地百姓解決困難,但次珍一直堅持説,“我不是什麼領導”,“只是個普通人”。5年的履職生涯為她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她挂在嘴邊的始終是“老百姓的幸福”,她對自己未來的期望依舊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多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一句説起來最簡單、做起來卻又最難的誓言。

  這就是次珍,將自己的希望、老百姓的希望和國家的希望連接在一起的“80後”女性門巴族政協委員,她最願意做的就是讓老百姓幸福的事情。(中國西藏網 文/蘇文彥 王淑 圖/陳衛國)

  (責編: 吳建穎)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