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馮驥才在發言。本報記者 周官正攝 光明圖片
【速寫兩會人物】
“今年是我當政協委員的第35個年頭。”説這話的時候,天津大學教授、作家馮驥才委員花白的頭髮、洪亮的嗓音引起了全場的關注。
在3月5日舉行的文藝界別政協小組會議上,馮驥才委員是最受矚目的委員之一,因為他提出了一個要緊的問題:知識分子何為?
馮驥才委員粗略算了一下,每年有半個月在政協會議裏度過,35年時間加起來便有一年半載。相對於人的一生,一年多的時間不算短。但是,倘若只是來喝喝茶、拍拍照,算不算浪費生命,是否對得起知識分子之名?
“俞正聲主席作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提出了監督的重要性。”馮驥才委員一字一句地強調,“知識分子是政協的主要來源,監督和批評是我們的責任。能同國家領導人暢所欲言、共商國是,更是制度自信的體現。”
説起馮驥才委員的參政議政之路,得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3年,他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窺見了知識分子的澎湃氣度。
“為什麼這個社會需要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有自己的特性。”在馮驥才委員看來,講究科學、逆向思維、前瞻性是這個群體的特質。他們的可貴之處,是能站在科學的立場,為大政方針建言獻策,維護國家社會的理性發展。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對知識分子“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予以強調。這給馮驥才委員很大的信心。
近些年,馮驥才委員的精力主要放在傳統村落保護上,屢屢目睹“唯利是圖”或“唯政績論”對文化産生的不良後果。以政協委員的名義,他的批評遍及文化、産業、公共政策等各個領域,其中不乏一針見血之言。“商人成就看盈利,官員考核看政績,知識分子最大的考量標準就是文化本身。如果我們不去守護文化,誰來做這件事?我想這是知識分子的天職。”馮驥才委員説。
(本報記者 魯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