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教師節,彝族鄉長講長征

社會新聞來源:中國軍網 2016年09月11日 12:1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史呷鄉長介紹安順鄉情況。扆妍妍 攝

  第3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彝族青年史呷以自己的方式給近60家網站和新媒體記者“上課”。講課的內容是紅軍當年如何強渡大渡河,還有舊貌換新顏的安順場。

  37歲的史呷曾當過5年教師,如今已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彝族鄉鄉長。

  9月10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啟動。下午,採訪團首先來到了赫赫有名的安順場。安順場原名“紫打地”,是當地藏族爾蘇人的音譯詞,意為適合種蔬菜的地方。1902年,由於山體滑坡,在松林河形成堰塞湖,潰壩以後,紫打地被沖毀,死傷人丁千余。後在原址下游一公里處重新選址建場,取“山鎮久安,河流順軌”之意,更名為安順場。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準備北渡大渡河。由於清軍圍堵和民族衝突,石達開在土司和清軍的圍困下,全軍覆沒,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記者 高飛 攝

  石達開兵敗72年後,同樣轉戰數省的中國工農紅軍,沿著石達開走過的同一條小路,再次來到安順場的大渡河渡口。同樣在河水暴漲的五月,同樣是疲憊之師,同樣的渡口,紅軍卻改寫了歷史成功搶渡。究其原因,紅軍得到了當地百姓冒死相助。當年此地百姓生活困苦,紅軍到來後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還打土豪開倉放糧,這才尋到了一艘無比珍貴的渡船。今天,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裏陳列著一艘渡船,雖不是原物,但依然成為觀者競相拍照合影的焦點。

  從此,安順場便載入史冊,名揚中外。史學家説:“沒有強渡大渡河的勝利,就沒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