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美專家:G20峰會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和機遇

中國新聞來源:國際在線 2016年08月31日 00: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呂曉紅):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托爾克認為,即將召開的杭州20國集團峰會將給世界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和機遇。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托爾克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杭州20國集團峰會的召開十分重要。他説,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7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報告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3.1%和3.4%的增長率均比該組織4月份的預測下降了0.1個百分點。

  他指出,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為救市而一再推出的貨幣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並未能如政策制定者們所期待的那樣,讓經濟恢復自身的造血功能:“危機爆發8年來,我們看到多國央行投入了大量的貨幣,但是我們的銀行利率仍維持在零利率左右,在日本和歐洲甚至出現了負利率。而私營部門仍在觀望,不願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如此大換血似的結構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強大的政治意願。托爾克教授説,他同許多經濟學家一樣,對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充滿了信心:“唯一的亮點就是中國。中國的崛起將會給世界帶來許多變化,也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主要的錨和驅動力。”

  托爾克教授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改革相當成功,從單一的與美元挂鉤發展到如今參考一籃子貨幣。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至關重要。

  他很高興地發現,即將在杭州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將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列入大會重點討論議題,他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將給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機遇,而且近年來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絲路基金、新發展銀行金融機構等也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得到建設基礎設施所急需的資金,而發展基礎設施在他看來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途徑。他説:“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幫助很多國家打造現代化的經濟,這是他們長期以來因為落後的基礎設施而始終沒有達成的一個目標。有了好的基礎設施就更容易吸引外國投資,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當然,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由於商品價格下跌和美元走強,國際貿易總額較上一年下跌了15%,近期一些發達國家中反全球化的呼聲高漲,前有英國公投退歐,現有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簡稱TTIP)談判破裂的例子,但托爾克教授認為,儘管發達國家採取了不少貿易保護措施,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政治安全閥,不會影響全球化的大趨勢。他相信,杭州20國集團峰會提出的“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將給世界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