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村一棟棟別墅林立,這裡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綠水環繞、環境優美。
文/圖 光明網 李政葳
初秋時分,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後山上的17棵烈士“信念樹”依然枝繁葉茂。蘇區時期,黃沙村華屋43戶人家戶戶有人參加革命,“信念樹”便是其中17位青年參軍前親手種下,後來先輩們不幸在長征路上壯烈犧牲,也因此留下了“華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紅軍村”“英雄村”的稱號也由此得來。
村民華水林的爺爺華欽材便是其中一位烈士。時光荏苒,歷經80餘年滄桑變遷,黃沙村華屋如今已煥然一新——村內一棟棟別墅林立,村外一排排蔬菜大棚錯落有致。
“曾經的土坯房擁擠、破舊不堪。”坐在村口廣場接受採訪時,華水林望著不遠處的幾排老房舊址感慨道。
由於舊社會戰爭創傷,加上當地資源匱乏、耕地貧脊、勞動力短缺等原因,以前華屋貧困程度極深,村子119戶中有103戶住在透風漏雨的土坯房中,其中8戶還因土坯房倒塌被迫租房居住,附近村莊還流傳著“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
看到,華水林等村民曾經居住過的土坯房低矮潮濕,每間屋子僅有10余平方米,一張床舖便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小時候兄弟姐妹6人和父母擠在三間房裏,後來各自成家後增加到20多口人,因為家中窄小,一家人從來沒有過過團圓年。”
不僅居住條件差,村子各項基礎設施也很落後。“電壓不穩,電燈昏暗,還不如點油燈;村裏沒水井,喝水要到後山用扁擔挑流下來的泉水;整個村莊只有一條泥濘小路和危橋通向外面。”華水林對曾經破敗的村貌記憶尤新。
另外,華屋農業産業也十分薄弱。當時全村人均耕地面積僅0.62畝,山地6.5畝,由於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30%的耕地常遭水淹,另有60%的耕地是“望天田”。因為在老家生活困難,1998年華水林只得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謀生。
近兩年,政府逐步啟動土坯房改造工程,通過補助、貼息貸款等方式,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平整土地、統一施工建設、統一分配住房,為華屋村民建成了66套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樓房。“我們每戶樓房佔地面積約90平方米,兩層半的建築面積共225平方米左右。”華水林説。
伴隨著産業扶貧工程的推進,村裏還建起了蔬菜大棚。2014年底,48歲的華水林返回老家建新房、置産業,一年便實現了脫貧致富。“承包的6畝大棚,種了茄子、辣椒、西紅柿,去年第一年種植就掙了4萬多元,今年估計會有七八萬。”比對曾經華屋人均收入僅2000元的生活狀態,華水林不免感嘆。
“之前農産品沒有好銷路,每天村民只能推車走10多裏路到鄉鎮圩集上賣。”現在,村裏的農村e郵服務站可幫了華水林等農戶的大忙,“農産品發售贛南地區,基本隔一天就能到貨。”
現在,村裏不僅硬化了路面、修建了通往城鎮的柏油路,還建起了村史館、農民戲臺等基礎設施,山上種植了油茶、臍橙,田地裏大棚內種植了各類蔬菜。如今的“新華屋”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綠水環繞、環境優美,宛如大山裏的一處世外桃源。
俗話説“飲水思源”,過上幸福生活的華屋村民依舊難忘過去的艱辛,更忘不了黨和政府的恩情。他們特意在村口廣場上書寫了“昔日破舊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感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裏喜洋洋”的由衷之言,教育後人要熱愛黨、跟黨走。
80多年來,在華屋村民的精心保護下,屹立在華屋後山的17棵烈士“信念樹”依然傲然挺拔,守望著家園,也見證著華屋後輩人生活的種種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