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山西篇】山西天鎮扶貧樣本:“保姆阿姨”下活一盤扶貧攻堅棋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6日 14:0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

  央視網訊(記者 王莉莉)站在新近落成的樓房前,山西大同天鎮縣肖家屯村村民劉仙榮笑著笑著眼淚流了出來。

  出去做保姆一年半,建起了村民口中“全村最漂亮的新房”,這讓曾是貧困戶的劉仙榮十分感慨。

  從貧困戶到蓋上新房,57歲的劉仙榮只是天鎮就業脫貧路上的一個縮影。

  過去三年,大同天鎮縣打出一套“脫貧增收拳”,依靠家政“娘子軍”下活了一盤扶貧攻堅大棋。天鎮縣扶貧辦主任賈彪告訴央視網記者,天鎮的幫扶經驗總結是:扶貧工作找準路子拔窮根,一支“天鎮保姆”大軍已形成。截至目前,90批次、近3000名婦女走出去就業。如果按每人每年收入3.5萬元計算,一年勞務總收入超過1億元,相當於近幾年縣財政年均總收入。

  挂職縣長搭起京晉“保姆橋”

  天鎮,山西北部高寒區,生活在這裡的農民一年裏只能種三個月地,一年365天,270多天都閒在家裏。

  掙錢養家是老百姓最大的理想。但在山多地少、信息交通閉塞的天鎮,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天鎮22萬人中,貧困人口4.66萬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均收入不足2千元。

  2012年4月,國家人社部辦公廳信訪處調研員王劍輝被派往天鎮縣挂職縣委常委、副縣長,開展扶貧工作。經過調研,王劍輝認為,天鎮5.4萬富餘勞動力,其中婦女2.6萬人,加之天鎮距離北京只有280公里,讓婦女勞動力轉移到北京,打造勞務經濟是脫貧致富的可行路徑。

  貧瘠的天鎮有著“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習慣,讓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中的農村婦女們成規模地走出家門從事家政服務並非易事。為此,縣扶貧辦的工作人員進山溝、入農戶,經過動員,10多名婦女終於同意參加家政服務培訓班。

  據北京市家政服務協會測算,北京600多萬戶家庭中,至少有200萬戶需要家政服務,其中老人陪護、病患護理和嬰幼兒看護的需求量最大,家政服務員缺口達150萬人。

  為了鼓勵更多婦女走出去,天鎮縣還重點選出3個鄉鎮的39個貧困村作為勞務輸出重點村,讓受益的婦女現身説法,講述輸出一人、全家脫貧的事實。

  最終,在王劍輝的努力下,架起了一條北京、山西的“保姆橋”。他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保姆縣長”。

  3000名“保姆阿姨”創收全縣財政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初,天鎮近6000名婦女先後得到相關技能培訓,共向北京輸出保姆90批次、近3000人。

  “如果按每名婦女每年收入3.5萬元計算,他們一年勞務總收入超過1億元,相當於目前全縣一年的財政總收入。”賈彪説,在天鎮,保姆輸出已成為貧困家庭脫貧的主要途徑。扶貧辦工作人員調查估算,每輸出一位就業婦女,他們的年收入與種植2個日光溫室或100畝旱地、飼養8頭奶牛、300隻羊、100頭豬的純收入相當。也相當於當地兩個男勞動力在家一年的收入。

  早期進京“保姆阿姨”的示範帶動下,現在的天鎮每週都會有10名左右婦女走向北京家政市場,月工資在2500元到4500元之間。

  天鎮縣扶貧辦一位工作人員説,尤其是春節期間,一個“天鎮保姆”在北京一月能掙5000元,如果幹兩個月,按照2015年國家扶貧標準,一個三口之家就能全年脫貧了。

  勞務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如今天鎮已成功打造出“天鎮保姆”品牌,為勞動力轉移就業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徑。

  為了形成勞務輸出産業鏈,天鎮與北京很多高校聯合開辦培訓班,面向高端家政市場進行培訓,建起就業、用人長效機制。

  隨著家政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天鎮也在著手培養更多不同層次的家政人才。

  按照規劃,未來5年,天鎮將進一步做大家政服務品牌,除了保姆,還有保潔、保安、護工等,帶動1萬名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脫貧。

  在此基礎上,天鎮鼓勵能人帶動務工,打造提升“天鎮保姆”“渾源搓澡工”“廣靈剪紙”“陽高刺繡”等勞務品牌,促進勞務輸出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