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裏約奧運 相約“一個新世界”(直擊裏約)

國際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2016年08月05日 06: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巴西流傳著一句話:“上帝花了6天時間創造世界,而把他的第七天獻給了裏約熱內盧。”從空中俯瞰,科帕卡巴納海灘宛若一彎新月,與遠處的基督山、麵包山共同勾勒著這座“天使之城”的非凡。海灘上高高豎起的五環標誌,吸引著不同膚色的人們:奧運會就在眼前。

  這是現代奧林匹克盛會120年來首次登陸南美大陸。裏約喊出了自己的口號“一個新世界”,預示著這將是一次與眾不同的奧運之旅。4年前,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的“裏約8分鐘”,球王貝利與一名清潔工共舞桑巴的場景至今令人難忘。4年後,被各種唱衰所裹挾的裏約,依然不改創造歷史的信心。新的奧運之變,或許就從裏約開啟。

  奧運形象之變

  時光倒轉回7年前,裏約之所以能擊敗美國芝加哥、西班牙馬德里等強大對手,獲得2016年奧運會舉辦權,固然與當時巴西欣欣向榮的經濟形勢有關,而裏約所代表的奧運新版圖,亦是投票天平傾斜的關鍵砝碼。

  1896年,法國人顧拜旦開創的首屆現代奧運會舉辦時,“國際化”是其追求的至高目標。但直到60年後,奧運會舉辦地才打破歐洲和美國的壟斷,逐步拓展到大洋洲、亞洲以及北美洲其他國家。奧林匹克運動若要永葆生機,需要新鮮血液、多元化的參與力量。正如裏約奧運口號所傳遞的理念——團結、尊重多樣性和對改變的渴望。

  每一個東道主都以“獨一無二”為座右銘,但歷經百年、聲望日隆的奧運會,早已形成龐大和複雜的“巨無霸模版”。自1980年以來,夏奧會的比賽項目增長了50%,參賽人數翻了一番,相對應的賽事保障人員是當時的3倍以上。辦賽成本飆升,在某種程度上,奧運會漸成“有錢國家”的專利。

  當初沒人會預料到,巴西經濟會衰退到眼下的尷尬境地。但這種“意外”或許能讓奧運會加速“平民化”,創造讓更多國家敢於接棒的可能。裏約奧組委主席努茲曼坦言,“當我們感覺到這些問題,我們就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辦奧運,而這也改變了未來奧運會的舉辦方式。”事實上,從豪裝到簡裝,並不會折損奧運會的魅力。“新的眼光,新的英雄,新的榜樣”,裏約奧組委如此闡釋體育變革的力量。

  國際奧委會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也選擇給予主辦國更多自主權。“現在是一個麻煩很多的世界,變化太快,所以不要用傳統、靜止的觀念來看待奧林匹克”。自上任以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就反復表達這一概念。當他抵達裏約後,並不太在意籌備工作中的一些紕漏,“在這裡,你已經可以感受到奧運會的能量。”

  而巴西人天性中的奔放與自由,在奧運模式的巨大慣性下,創造著一連串的變量。本屆奧運會的頒獎儀式,將大膽融入“個性化”創意。當馬術、擊劍等項目頒獎時,依然會是傳統的“正裝”套路;籃球、排球等項目,頒獎人員則會穿著橙色條紋夾克,伴著流行音樂出場;如果是沙灘排球、小輪車等炫酷項目,現場則會響起巴西特色的嘻哈音樂,頒獎者捲起袖子,説不定還要搖擺幾下。這不僅在奧運舞台中是頭一次,更與國際奧委會“增強吸引力”的主張不謀而合。

  獎牌格局之變

  對參賽代表團和運動員而言,實現夢想從來不是輕鬆的旅程。奧運獎牌榜的排位之爭,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實力的全景掃描,也是世界體壇格局四年一度的整體亮相。

  從上世紀60年代前的美、蘇輪流領跑,到民主德國加入競爭,奧運獎牌榜漸成“三國鼎立”之勢。上世紀90年代,獨聯體、俄羅斯取代蘇聯,與美國競逐榜首位置。2000年悉尼奧運會堪稱分水嶺,美國、中國、俄羅斯逐漸佔據第一集團,每屆這3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數均佔到總數的三成以上。

  看似穩定的獎牌格局,從倫敦奧運會已顯現變化,並可能在裏約進一步顛覆。俄羅斯不再堅持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整體競爭力近年來加速下滑,而裏約奧運會前曝出的“有組織使用興奮劑”醜聞,致使代表團中近1/3運動員被禁賽。這意味著,裏約的榜首之爭將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而依照人才培養週期,俄羅斯恐怕短期內難返第一集團。

  金牌分流、諸強並起的格局,可能在裏約奧運會愈加明顯。近兩屆奧運會,均有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登上獎牌榜,明顯高於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75個。現在,越來越多來自體育小國的運動員赴歐美訓練,迅速提升了競技水平。大量外籍教練的流通與共享,也使得很多國家的弱勢項目補齊短板。當“世界是平的”成為體育的注腳,競技場上的差距也會隨之變小。

  奧運主辦國往往産生“東道主效應”,但巴西代表團並不具有左右獎牌格局的力量,畢竟他們上屆奧運會僅僅獲得3枚金牌。為在家門口交出一份滿意的成績單,巴西政府從2012年開始發起“奧運獎牌行動”,希望憑藉史上最大參賽陣容和大量“外卡”,躋身獎牌榜前十。不過,看看裏約沿海公路上的跑步人群,海灘上數不清的球門、球網,貧民窟隨處可見的足球少年,對體育的熱愛與追求,其實並不在於金牌的多寡。

  8月3日,奧運村升旗儀式上,來自敘利亞、南蘇丹、剛果(金)和埃塞俄比亞的10名難民運動員,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燈下。這是奧運歷史上首次迎來一支由難民組成的代表團。剛果(金)選手波普勒·米森加説:“體育改變了我的生活,體育代表著希望,消弭我們心頭的悲傷。”很多時候,體育無法擺脫政治的羈絆、戰爭的摧殘,但以平等參與的身份,匯聚在五環旗下,何嘗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和平、尊嚴與夢想,讓奧林匹克歷久彌新。

  觀賽視角之變

  從中國飛往裏約,通常要30多個小時。漫長而遙遠的旅途,打消了許多人前往奧運會觀賽的計劃。以往,親臨現場或看電視直播是直擊奧運的最好方式,但移動互聯網創造了新的視界。

  國內一些媒體預測,由於時差等原因,裏約奧運會在中國的收視率或將大幅下滑。在體育學者易劍東看來,北京奧運會後,民眾對奧運的熱度降低已是整體趨勢,但在新媒體可能再次爆發。7月31日,“俄羅斯舉重隊全員禁賽”的話題登上了新浪微博熱門搜索榜,關注人數近8萬。網友之間的分享和交流更為便捷,某種程度重新喚起大眾對奧運的熱情。

  依託于社交平臺,運動員與大眾實現“面對面”交流,更為親密的互動。8月3日,中國游泳隊隊員劉湘在微博上曬出自拍照,在泳池邊笑容燦爛地比著“剪刀手”。她留言説,“跟你們相差11個小時,我已經練完準備休息了,早安,晚安!”微博剛一發出,很多網友就像朋友一樣為她打氣,“最後一搏,加油!”

  國際奧委會也順應新媒體的潮流,主動求變。一個24小時播出的奧運頻道即將開播,奧運會從四年一度的“節日”變得常態化,在非奧運年也能吸引年輕人和奧運鐵桿粉絲。正如奧林匹克廣播系統執行官埃克賽霍斯所言,“奧運頻道給全世界的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參與奧林匹克的機會,這是過往多屆奧運會都無法比擬的。”

  如果説,倫敦奧運會標誌著奧運會步入社交時代,那麼裏約奧運會註定是一場“直播中的奧運”。VR(虛擬現實)技術首次在奧運會應用,或將徹底顛覆傳統的觀賽體驗。今年年初的冬青奧會期間,一位用VR設備觀看開幕式直播的歐洲觀眾就驚嘆:“坐在自己家裏,那些舉著國旗進場的各國運動員近得簡直要貼上你的臉。”

  觀賽視角的改變,除了外在,還有內心。國際奧委會曾做過一次關於各國觀眾最關心歷屆奧運會哪三項比賽的調研,結果表明:男子飛人大戰、美國男籃“夢之隊”力壓許多本國奪金項目,獲得全球廣泛的認同。“對中國觀眾來説,越來越不會把金牌總數、獎牌榜座次看得太重,對選手失敗、戰績起伏有了更強的包容度。從關注國家到關注自己,從關注金牌到關注健康,這是一種理性的回歸。”易劍東説。

  特刊版式設計:蔡華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