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王莉莉)山西長治武鄉,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山西是資源大省,然而在經濟發展中,這個抗日根據地卻始終面臨著窮困的窘境。
脫貧,對革命老區武鄉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國家貧困新標準人均年收入2736元測算,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面對山多地少、十年九旱等現狀,仍有215個村、5.5萬貧困人口收入低於此標準。
扶貧,成為武鄉縣重大的民生工程,而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武鄉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僅2015年通過産業扶貧等手段,已有1萬貧困人口脫貧。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縣委書記胡堅在接受採訪時説:“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武鄉絕不掉隊。”
900人村莊通過“魔術産業”脫貧
山西省武鄉縣李峪村村委書記王竹紅正在進行魔術表演。圖片來源:新華網
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著紅色文化傳統的武鄉卻是一個地上無資源、地下無礦産的典型農業縣。
李峪村,距離武鄉縣城20多公里,村裏296戶,900多人口,靠著農閒時外出組隊變魔術,讓李峪村享有了“中國第一魔術村”的美譽。
2008年,在李峪村土生土長王竹紅被村民推舉為村委書記,如何讓窮山村脫貧致富,成為他日夜尋思的事。
靠天吃飯的李峪村的村民以種玉米為生,由於地少人多,人均不足2畝地。農閒時,很多村民就會出去打工,或者做泥瓦工,但即使這樣,一年下來,一個家庭最多也就3千多元。
魔術表演在央視春晚上亮相並走紅,這讓從小就對魔術頗有研究的王竹紅一下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借助魔術發展李峪村文化産業或許是一條致富路。
“拼命種地幹活都吃不飽飯,變變魔術就能掙錢。”聽到王竹紅的想法後,村民都氣的直罵他:“瞎胡鬧,不務正業。”
上了年紀的村民不理解,王竹紅就從小朋友和年輕人入手,傳授魔術技巧,並帶著他們外出表演還上了電視臺。“跟我出去表演的孩子們,演出一場就能掙到50塊錢。”王竹紅告訴記者。
這一下在村裏轟動了,以前請都請不來的人都主動跟著學。就這樣,王竹紅在自己原有魔術技巧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外出學習,在結合大家智慧和生活實踐中,編演了230多個節目。
作為“&&人”,王竹紅還個人投資購買了很多魔術道具。現在,通過魔術産業,900人的村莊,500多人會變魔術,200多人能登臺表演,原來村裏的65戶貧困家庭已經減少為13戶。
山西省武鄉縣李峪村村民正在進行魔術表演。圖片來源:新華網
僅2015年,李峪村全村收入500多萬元,其中靠魔術收益150多萬元。
“自從開始變魔術,我家已經從住了140多年的破屋子搬了出來,蓋了新房,買了汽車。”34歲的劉雪芬説,2008年,他們全家的年收入不足3千元。2015年,收入達到了5萬多元。
目前,魔術已成為李峪村的特色文化産業,建立了能容納500多人的演藝大廳,未來,他們要將魔術和演藝結合起來,發展魔術情景劇。
拓寬增收渠道
靠魔術帶領村民脫貧解困只是武鄉在扶貧中的個例,要想真正幫助農民致富,在胡堅看來,必須因地制宜,培養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全力壯大富民産業,讓扶貧成果可持續發展。
種植結構單一、産業薄弱,村民只能從土裏刨食,一直是武鄉涌泉村脫貧的“軟肋”,靠天吃飯的現狀讓當地的老百姓生活一直得不到改善。
為了讓百姓早日脫貧,山西政府一直想各種辦法,2013年,山西開始在全省貧困地區實施“百企千村”産業扶貧計劃,通過整合資源,引導企業走進村鎮。
原本從事出版業的康紹珍就是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前景,於是投資將自己的養殖場建在了海拔一千多米的涌泉村。“在武鄉,40多萬畝的耕地中就有28萬畝種植玉米,這對我們養羊的來説,豐富的草資源是最佳的地點。”
一年時間,康紹珍的養殖規模達到5千頭羊,伴隨著規模的擴大,用工也急劇增加,僅他的養殖場就解決了20多戶貧困家庭,每位每年工資近4萬元。
不僅如此,每年的10月10日,養殖場通過技術,將原本百姓在地裏燒掉的玉米秸稈進行回收,一噸回收價200元,一畝地光秸稈一項平均能增收近400多元。“今年,我們在當地發展了5個有規模的養殖小區,最少的一家養了60頭羊。”康紹珍説。
採訪中,胡堅表示,目前,武鄉縣為所有貧困戶進行了精準建檔立卡,同時在就業和産業上做文章,提出了“特色種植”、“規模養殖”、“農産品深加工”的三輪驅動,在2020年前,他們要率先完成脫貧攻堅和全面實現小康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