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G20財經“大咖”評説中國經濟熱點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07月24日 20:1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成都7月24日電 題:經濟企穩 風險猶存——G20財經“大咖”評説中國經濟熱點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成都會議24日落下帷幕,作為G20“中國年”9月杭州峰會前財金渠道的最後一場重磅會議,此次會議將核準G20財金渠道全部成果並“直通”領導人峰會。

  今年2月第一次G20財長會在上海召開時,恰逢中國股市剛剛受挫,國際市場看空人民幣令外匯承壓,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此起彼伏。幾個月過去了,世界經濟又添變數,出席成都會議的各國財經“大咖”如何評説中國經濟風雲?

  中國經濟企穩獲各國廣泛“點讚”

  就在成都會議召開前幾天,中國發佈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半年報”——6.7%的經濟增長,一個“穩”字是中國給世界的答卷。

  “儘管經濟轉型和改革帶來諸多挑戰,但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是光明的,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會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IMF在7月19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中,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測分別較4月份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但卻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提高0.1個百分點至6.6%,並維持明年增長預期不變。一降一升顯示出全球經濟走弱背景下,中國經濟企穩難能可貴。

  事實上,與年初的上海會議相比,成都會議上看好中國經濟的聲音增多。據參會的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主任周強武介紹,兩天會期,與會嘉賓言語間多了對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舉措的認可,擔心和焦慮越來越少。

  “儘管世界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增長步伐依然健康,我們不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會有大的下滑。”意大利經濟和財政部長帕多安説。

  高杠桿導致短期金融風險受警示

  在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同時,不少與會嘉賓也坦言中國經濟轉型的道路並不平坦,目前經濟表現出的一些風險挑戰值得警惕。

  “中國需要採取措施應對短期風險,其中包括不斷高企的企業債務水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裏亞發出如此警示。

  而在會議閉幕後舉行的主席國新聞發佈會上,海內外媒體也向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拋來同樣的問題。

  數據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向前推進,高杠桿問題越來越明顯。2015年公司債、企業債和債務融資工具共有18起違約事件,從今年情況看,風險個案數量只增不減,目前主要債券品種已有24隻發生實質性違約,房地産亦是債務風險聚集區。

  “雖然一些企業債務率高併發生違約,但中國沒有爆發系統性、區域性債務風險。”樓繼偉回應説,中國對這些問題實施宏觀審慎管理舉措,重點要做好風險的及早防範,如果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會對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時,公共財政會介入干預,但前提是要評估好對納稅人造成的損失。當然,關鍵舉措還是加強風險防範。

  而針對國際上關於中國金融風險的議論,IMF一名與會高級官員認為市場有些過度反應了。他認為中國經濟的確面臨挑戰,但並沒有像市場所言步入危機。當前不僅中國,廣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都需要警惕金融穩定風險。中國需要繼續控制信貸規模,並對缺乏盈利能力的負債企業採取措施。

  人民幣國際化在考驗中前行

  此次G20成都會議上,有關英國“脫歐”帶來的影響無疑是焦點話題之一。受其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人民幣匯率走勢以及國際化進程備受關注。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明顯下跌。7月18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跌破6.70,再創近年新低。

  出席會議的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會後對媒體透露,他在此次會議上對G20強調了匯市維持穩定的重要性。在英國6月23日“脫歐”公投後,日元兌美元一度漲破100,目前匯率走勢已經走穩。他強調,匯率的過度和無序波動對經濟及金融市場都有負面影響。

  雖然面臨挑戰,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前景依然被與會人士看好。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濤表示,今年10月,人民幣會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這將會給人民幣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4日發佈的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綜合反映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達到3.6,五年間增長逾十倍。

  “人民幣的國際化正在路上。”拉加德對記者説,越來越多跨境貿易和投資在用人民幣計價,這種趨勢仍將持續,並將伴隨著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不斷推進。

  産能過剩日趨全球化需集體應對

  此次G20成都會議上,世界主要經濟體共同呼籲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産能過剩日趨全球化。中國正積極穩妥地推進去産能,這份大國擔當也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我們認識到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和市場需求低迷使得包括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嚴重,這些問題對貿易和工人産生了負面影響。我們認識到,鋼鐵和其他行業的産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最新披露的會議公報發出了G20各國的共同聲音。

  從年初G20上海會議對産能過剩問題的關注,到6月中美在戰略經濟對話上的“舌戰”,再到各國在成都達成重要共識,表明各方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態度更加務實、步調趨向統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鋼材生産國,中國産能過剩問題已成經濟增長的拖累。因此,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可謂“義無反顧”。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就已表示,中國鋼鐵産能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不僅沒有任何補貼性質的政策刺激鋼鐵出口,而且對部分品種的鋼鐵産品加徵了出口關稅。

  同時,為了化解去産能的過程對經濟社會穩定産生的不利影響,中國還安排了財政預算對下崗工人給予支持。

  樓繼偉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項綜合工程,改革要講順序、講配套,從而在短期增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拉加德表示,中國正在經歷的去産能以及經濟轉型儘管有挑戰很痛苦,但這符合各國廣泛的利益需求,相信轉型升級將推動中國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前行,讓全世界人民受益。

  (記者韓潔、胡旭、申鋮、王迪、楊迪)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