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民走進“日出東方”主題展展廳參觀。 蔣迪雯 攝
本報記者 彭薇
20世紀初的中國,出路在哪?中國共産黨為何在上海誕生?它將擔負起怎樣的歷史使命?“日出東方——上海市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主題展”在上海展覽中心展出近一週,市民觀展熱情高漲,他們在一段段珍貴史料中回望歷史,尋找答案,“展覽中許多圖片記錄下黨輝煌歷程的經典瞬間,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光輝歲月。”
“紅色遺址”刻歷史榮光
一個處處可見石庫門的建築元素的展廳,門牌號顯示為108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跨進“石庫門”,中共一大會址在此還原。當年,中國共産黨正是從上海的一幢石庫門走出,成就了一番開天闢地的偉業。
“這是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國內代表和兩位共産國際代表,13位代表當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展覽講解員手指向中共一大代表們的照片,向參觀者講述一大歷史。在黨政機關工作的陳林聽得格外認真,週末,他帶著13歲的兒子來觀展。他説,中國共産黨的創立,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展覽很有意義,“我希望帶孩子來看看,中國的歷史進程是如何改變的,這是最生動的教育。”
“歷史考證後,中共一大是7月23日召開的,為什麼建黨紀念日是7月1日呢?”不少市民在展覽中找尋到這個答案。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的演講中,最早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産黨建立十七週年紀念日。”當時在延安的一大代表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人,他們只記得會議是在夏天開的,這樣,就把7月1日作為黨的紀念日。
市委黨史研究室專家吳海勇説,從世界範圍看,各國共産黨通常在大中城市創立,其首要根源在於無産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興起在政治上的體現,而促使該階級産生的近代工業又與城市的近代化密切相關。“至於哪座城市能夠擁有這份無上的榮幸,則是城市不同的發展模式所造就的歷史命運。”
一張老上海地圖前,聚集了許多參觀者。這幅大型地圖上,一個個醒目的紅點,標注著1921年至1933年間,中共中央20多處主要機關所在地。一大、二大、四大等會址,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舊址,中央軍委機關舊址……12年間,黨中央在上海決策、組織和指揮了一系列革命運動,接受了一次次嚴峻的革命考驗。在市委黨史研究室專家徐國梁看來,沒有上海這段革命歷史的探索,也就找不到“農村包圍城市”這條正確的中國革命道路。
對比中展望明日精彩
“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閃首傳真。”這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林伯渠為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功績所賦之詩。在參觀者們看來,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到“革命理想高於天”,黨一路走到今天,曆盡艱辛終立時代潮頭,靠的就是一脈相承的堅定理想信念。
本次展覽成了不少黨政機關、企業和社會團體進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一站。不少黨員觀展後表示,正是一代代共産黨人、一位位無産階級戰士的英勇犧牲和無私奉獻,才有了革命事業的成功,“雖然時空變換,但革命精神永存。”王盡美,是第一個為革命積勞成疾離開人世的一大代表,彌留之際,年僅27歲的他留下遺言:“希望革命同志為共産主義的徹底實現奮鬥到底”。鄧恩銘,參加一大時年僅20歲的水族青年,是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1931年,他在山東被反動派槍殺,《國際歌》伴隨他走完人生最後一步……
“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國寶”,展覽中的這一黨史小故事講述的正是中共中央檔案保存的不易。1933年初,中共中央機關撤離上海時留下的建黨之後12年間的文件和資料,共計1.5萬餘件,它們被保存在小沙渡路的一幢兩層樓房內,這裡就成為中共中央文庫。這是由陳為人等革命先輩在白色恐怖中,用生命和鮮血保存下來的。這批檔案經歷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最終安然無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
走完全部展廳,最後迎接市民的是一組上海市景今夕對比圖。對於8700多萬名共産黨員而言,上海是母親的誕生地。對於13億中國人民而言,這裡是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市民王知秋觀展近兩小時,他説,“回望過去,上海留下了中國紅色基因發源地的光榮。展望未來,我們心生期待,上海的明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