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人治國理政大方略

中國新聞來源:學習時報 2016年06月12日 15: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十八大以來這三年,是中國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革的三年、中國社會精神狀態重新振起的三年、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精確導航的三年,也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三年。當代中國共産黨人順應人民期待、回應時代要求,勾勒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方略,科學回答了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四大基本問題。

  夢想: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事關國家發展遠景、目標與價值。十八大之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中國社會發展樹立了旗幟,描繪了願景,制定了目標。

  中國夢,把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探索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緊密聯絡在一起,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總佈局和總目標。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都是世所罕見的。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仆後繼、奮起抗爭,並圍繞中國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應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嘗試。只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夢把近代以來志士仁人的探索與中國共産黨人的探索有機地聯絡在一起,把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探索有機地聯絡在一起。這個夢,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13億乃至更多人口的國度中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格局中實現大國和平崛起。所有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事情、全新探索、全新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夢也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夢。

  正因為“嶄新”,如何做到復興而不是復古,崛起而不是威脅,中國夢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為其界定內涵、塑造靈魂、彰顯本質。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問題作了精闢論述,概括起來就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動力;必須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中國力量,不斷增強13億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聰明才智和磅薄偉力。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內在有機統一,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現實路徑、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在華夏大地上譜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進行時空的大幅壓縮與跨越,我們要用幾十年時間去走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就決定了中國道路必須是一條趕超之路、跨越之路。為了趕超和跨越,我們所走的道路必須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道路”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模式決定了它可以形成強大的統一意志和組織力量,讓全國成為一盤棋,把一切經濟政治社會資源統統組織調動起來,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一行動,重點攻關、解決難題,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完成各種任務。而且,這條道路是一條我們自己走出來的路。90多年的開闢、60餘年的探索、30來年的實踐,經歷了艱辛探索、曲折徘徊,也經歷了凱歌突進、勇往直前,各種酸甜苦辣都品嘗過,各種艱難險阻都跨越過,正是這豐富的經歷讓我們對這條道路心中有數。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中國道路“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從歷史和文明的層面闡述中國道路的源遠流長,將中國道路上溯5000多年,意味是極其深長的。

  中國夢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發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麼威脅。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他在2014年11月的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進一步為中國夢賦予了富有時代特徵和世界意義的定語:“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憶往昔,中華民族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絕非僅僅是經濟富庶與國力強盛,而是文明的傳播與文化的弘揚,當代中國同樣需要在文明的傳承昌盛創新方面再為世界作出新的貢獻。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究其根本是文明夢。

  文明的核心是價值理念及其主導下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又與時俱進的“和諧”價值理念,特別是由此而展開的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身與心和諧等思維與行為模式,不僅為中國夢抹上了濃濃的文明底色,更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提供了一種新的文明圖景。

  戰略:如何建設這樣一個國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能否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堅持和發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如期完成,最終取決於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方略與作為、能力與水平、信心與底氣。

  大國復興靠戰略,大國競爭比拼的也是戰略。戰略好則事成,戰略優則勝出。“四個全面”就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戰略構建。從十八大發軔,到2014年底,經過兩年多實踐,“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躍然而出。它不僅描繪了美好的戰略願景,還勾勒出了走向未來的戰略路線圖。其中每一個“全面”,都是當前和未來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抓手。

  “四個全面”絕不是簡單的話語排比,而是有緊密的內在聯絡,有嚴格的邏輯結構。簡而言之是“一體兩翼,三足鼎立,共同撐起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所有奮鬥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這一戰略佈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發展動力、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政治保證有機聯絡、科學統籌起來,每一個方面都強調“全面”,並注入新的豐富內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確了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總框架,既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與民族、國家、人民合為一體的強烈使命意識和天下情懷,更表明中國共産黨人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科學把握和自覺運用。

  科學戰略佈局的推進有賴於科學的發展方式與堅實的發展實效支撐。發展不能想當然,發展更不能蠻幹,必須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發展規律。遵循經濟規律,講的是發展的科學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説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講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要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遵循社會規律,講的是發展的包容性,讓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十八屆五中全會深刻總結中國社會60多年發展經驗,深刻把握中國社會當前和未來發展大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用發展理念統領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用發展理念彰顯價值、重申立場、宣誓決心,再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創新,開闢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共産黨人對建設自己國家的戰略定力與豪情來自充分的自信。我們目標明確、戰略科學,又走在正確道路上,有資格自信、也有底氣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飽含深情又無比堅定地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這是何等的自信!這種自信,體現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上,還體現在文化自信上。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堅定這“四個自信”,“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和諧:中國與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

  現代國家治理是內外兼修的功夫。大國復興不僅要處理好國內各種重大關係,也要處理好國際上的各種關係。現代世界是深度競爭與深度融合複雜糾纏的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如何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喪失自我,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基礎上與國際社會合作共贏,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2014年3月下旬至4月初,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指出: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的一種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正是基於這樣的治國理政智慧,十八大以來這三年,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面對加速演變的國際格局,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大手筆佈局、全方位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大國是關鍵,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周邊是首要,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多邊是重要舞臺,積極參與多邊事務。中國外交延續著基本的佈局框架,同時不斷開拓創新,在處理同外部世界關係中所展現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將傳承與超越、戰略與策略、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有機統一,鮮明顯示出一種不同凡響的大胸懷、大智慧。

  新型大國關係,可謂當代中國共産黨人構建世界新格局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方案”之一。

  從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到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及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英面向21世紀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等等這些各具特色的表述中,中國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全面。

  首先是不衝突、不對抗。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夥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衝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同時相互尊重,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在此基礎上合作共贏,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新型大國關係意味著對傳統大國關係模式的摒棄,是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國際社會有大國也有小國,在中國眼裏大國小國是一律平等、一視同仁的,新型大國關係只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個方面,是我們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一個支點,其他支點還有很多。打造各國人民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正確義利觀,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等等,中國外交理念創新全面深化,為維護完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

  擔當:建設這樣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治國理政更是如此。什麼才是今日中國應該保持的精神狀態?敢於擔當,勇擔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産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這種擔當意識、責任意識,貫穿當代中國共産黨人治國理政始終。在十八大當選後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要求我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這無疑是一種擔當。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膽略反腐肅貪,特別是堅決查處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大案要案,無疑也是一種擔當。為什麼如此大力度反腐,為什麼如此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斬釘截鐵地説:“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這些話語中飽含的擔當精神和擔當使命,令人肅然起敬。

  當代中國共産黨人這種擔當意識,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精神狀態的繼承和弘揚。想當年,鄧小平同志以70多歲高齡復出時就表示:“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産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

  如何才算做到勇於擔當呢?用習近平總書記三年來多次強調的也是他特意提出寫進十八大報告的一句話,就是:“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現在,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面對大是大非不敢亮劍,面對矛盾不敢迎難而上,面對危機不敢挺身而出,面對失誤不敢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不敢堅決鬥爭,這還稱得上中國共産黨人嗎?我們還能攻堅克難,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嗎?

  當前幹部隊伍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為官不為”,主要表現是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對“為官不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幾次重要講話中進行了深刻剖析,要求各級黨委要不等不拖、辯證施策,爭取儘快扭轉。他特別強調對幹部既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又要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讓廣大幹部安心、安身、安業,推動廣大幹部心情舒暢、充滿信心,積極作為、敢於擔當。他明確提出,要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幹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更好帶領群眾幹事創業。從現實情況看,解決“為官不為”問題十分重要,也十分緊迫,需要作為幹部隊伍建設一件大事來抓。重要的是,要堅持思想引導與制度約束相結合,堅持嚴格管理與激勵導向相結合,明確相關政策界限,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健全激勵保障制度,真正為敢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負責的幹部負責,推動形成想作為、敢作為、善作為的良好風氣,營造有利於幹部奮發有為的社會環境。

  保持敢擔當、善作為的精神狀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深化改革上是如此,在反腐倡廉、作風建設上是如此,在踐行“三嚴三實”上是如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都同樣如此。保持這樣一種精神狀態,首先是對中國共産黨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要求。

  總起來説,夢想指明方向,戰略引領路徑,和諧包容萬邦,精神激發動力。在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方略指引下,中國這艘巨輪已然啟航、已然加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越來越近了。(學習時報特約評論員)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