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資料圖:李保國向果農講授果樹種植方法。長城網 楊雅荃 攝
李保國教授逝世 趙克志作出批示
2016年4月10日淩晨4時,58歲的李保國教授因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得知李保國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時間作出批示,對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要求在全省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趙克志在批示中説,李保國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並向其親人表示親切慰問。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30多年紮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去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損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河北省委追授李保國為“全省優秀共産黨員”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繫群眾,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他的崇高境界和先進事跡,集中體現了新時期共産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表彰李保國同志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的卓越貢獻,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激勵帶動作用,省委決定,追授李保國同志為“全省優秀共産黨員”。
省委號召,全省廣大共産黨員要向李保國同志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學習他踐行宗旨、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學習他埋頭苦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崇尚實幹、力戒空談,始終做到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學習他勇於擔當、攻堅克難的奮鬥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夙興夜寐、激情工作,創造出一流業績;學習他甘於奉獻、嚴格自律的道德情操,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淡泊名利、坦蕩無私,用模範行動和人格力量引領社會風尚。
資料圖:李保國的車上時常備著農業工具。長城網 楊雅荃 攝
“兩學一做”的標兵
趙克志:要以李保國等時代楷模為榜樣
4月13日,河北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會議在石家莊召開。
趙克志指出,要強化問題導向,增強“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抓住“做”這個關鍵。要以學促做、知行合一,做合格的共産黨員。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向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看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核心。要以李保國等時代楷模為榜樣,正心、正身、正行,牢記使命,奮發進取,在推動河北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建功立業。
全省黨員幹部開展向李保國學習活動
4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作出《關於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河北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紮實開展,引導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不懈奮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決定,在全省黨員幹部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
全體黨員要向李保國學什麼?
對黨忠誠、心繫群眾的政治品質
把農民變成專家,是李保國的心願。可要達成這個心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在崗底村剛開始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類似這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還有很多,可他從來沒有嫌麻煩過。
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粗糙的雙手,隨意的衣著——的確很難讓人想到這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而“把我變成農民”,正是李保國“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之一。
“我的足跡踏遍了河北省山區,30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我學會了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我根據不同需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
他常説,我是黨員,就應該&&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始終與黨一條心,堅持傳播正能量,始終衝在扶貧攻堅一線,充分展現了共産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堅強黨性。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始終對黨忠誠、忠於使命,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計辦好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
技術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作風
李保國很忙,每年200天以上,他都奔波在各個山村,從事山區林業技術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工作。30多年來,他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實用技術,先後培育了邢臺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6處山區開發先進典型,幫農民增收35億元,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把精準脫貧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動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全省310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
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當年的太行山,水旱災頻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國跟課題組的同事們選擇了極度貧困的邢臺市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前南峪村的山體現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乾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為了摸清當地山區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挑燈夜讀,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
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國的指導下開始爆破整地嘗試,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術基本形成。又過了4年,整套石質山地爆破整地技術體系歷經近十年孕育,終於破殼而出。李保國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徑流”,這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改變了模樣,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知難而進、頑強拼搏,把各項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
“常年給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每年至少也得有幾百萬元的收入吧?”這些年,這樣的問題,李保國不知面對過多少次。
事實上,他既不拿工資,也沒有佔股份。
他的話,發自肺腑,見心見肝——
“我始終認為,農業是公益事業。給農民服務是公益,給農業企業服務也是公益。農業企業發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時,還能夠輻射帶動周圍山區的發展,最終還是對農民有利。”
“國家給我發著工資,一個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這麼多年,名、利,我沒追求過。我相信,你只要幹事就行了,終究會有人認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以善為本,尋找行善之地。
“前邊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後邊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斷完善自我,尋找能做事的地方。這輩子,幹點自己喜歡的事,幹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
我們黨員幹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任勞任怨、甘於奉獻,清白做人、乾淨做事,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長城時評:哀思之後,請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學習他視科技如生命的學習追求。他大學畢業20年後,為了不斷接受新知識,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讀博士,因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幫助更多山區百姓脫離貧困、遠離貧困。在學習中,他堅持根據生産實際需要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以較真精神先後完成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在扶貧戰役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要堅持學習學習在學習,讓技術扶貧進一步根植于太行大地,向李保國同志一樣,不僅要為太行山區“輸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區一個個“造血”細胞。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傳承他帶百姓似親人更勝似親人的民本情懷。30多年來,李保國把生命的點滴融入到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做好為群眾服務的具體實踐中,用他的話説那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誠然,他已與農民血脈相連。農村脫貧是河北省全面脫貧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如今,李保國同志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逝者已去,在哀思與追憶之後,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他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本思想,從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惑,讓千千萬萬的“李保國”在本職崗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就要砥礪他讓綠浸染太行的責任擔當。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在基礎設施薄弱、産業發展滯後的太行山區,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唯有“滾石上山”式的勇氣才能攻下一座座貧困的城池。面對如此險而艱的形勢,李保國並沒有選擇做安逸的大學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帶領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不斷的攻堅克難中,讓窮山溝變成了花果山,成為太行山區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地方。我們唯有向李保國同志那樣,敢於與困難較真、勇於對問題亮劍、樂於同險阻作鬥爭,才能讓河北人民全面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早日實現。(長城評論員:蘇倩嵐)
歲月無痕,惟石能言。歲月如歌,惟其精神歷久彌堅。讓我們提振精氣神,繼承和發揚“太行新愚公”精神,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增添一抹抹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