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長城網保定5月6日訊(記者 張天虎 趙曉慧 寧曉雪)清明節剛過,人們尚未從懷念至親的氣氛中走出來,4月10日,“太行新愚公”李保國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太行山百姓永遠失去了這位“科技財神”,人們再次陷入悲痛之中。
在河北農大職工宿舍,前來弔唁的人們絡繹不絕,社會各界送來的花圈和花籃擺滿整個小區,現場氣氛莊嚴凝重,人們以不同方式懷念他。
李保國,1958年2月出生。河北武邑人,中國共産黨黨員。我國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河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1975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至1978年先後在武邑縣懷甫公社廣播站、武邑縣機電局工作。1978年3月至1981年2月就讀于河北林業專科學校蠶桑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7月取得河北農業大學果樹學碩士學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2005年1月取得中南林學院森林培育學博士學位。于2016年4月10日4時在保定逝世,享年58歲。
30多年來,李保國一直從事經濟林栽培的教學工作,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9門課程,每年超額完成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北方經濟林栽培學總論》等9部教材的編寫工作。他堅持把最新知識傳授給學生,長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豐富的實踐經驗,使他能夠及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不斷更新講授內容,深受學生歡迎。
李保國畢生致力於山區開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足跡踏遍河北山山水水,辨識了河北省山地景觀生態經濟資源特徵,確立了山區開發綜合治理的標準化基礎工程技術體系和山地特色優勢資源産業化技術體系,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等優質品牌産業化技術。獲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100余篇。通過推廣自己的先進成果,先後培育了邢臺縣前南峪村、內邱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山區開發先進典型,示範推廣面積達到了1826萬畝,為河北山區生態治理、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1年至1996年,李保國為了解決太行山低山區土壤瘠薄、乾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見林的重大難題,與課題組的同事們一同克服了嚴寒酷暑、山高谷深等困難,風餐露宿踏遍了前南峪村的所有山頭地塊,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數千次的山體整地爆破試驗。他們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兩聚造林理論和太行山生態林業建設技術,將過去只有酸棗、荊條等小灌木植被的乾旱山地種成了蘋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經濟林木,使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昔日窮山村,如今山清水秀,花果飄香,被譽為太行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獲得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提名獎。前南峪人把李保國的名字和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國為了研發無公害蘋果栽培配套技術,常年吃住在崗底村,白天鑽果園查看情況,晚上上山用黑光燈測報蟲情,夜間分析研究解決方案,開發了富崗蘋果生産的128道工序,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産的標準化。生産的“富崗”無公害優質蘋果在1999昆明世博會上獲得銀獎,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2007年被指定為2008奧運會指定果品,創出了國內馳名的“富崗”蘋果品牌。此項技術帶動了河北省優質蘋果産業的大發展。
1999年開始,李保國在最難開發的太行山乾旱丘陵崗地——臨城縣城北的狐子溝開闢了治理戰場,他帶領課題組成員在亂石遍地、荊棘叢生的荒崗上選取86個樣方,調查植被、土壤和水土流失狀況,確立了“聚土集水”的開發策略。選種了早實薄皮核桃。經過10年時間,形成了配套的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過去赤壁幾十里、草都長不好的荒崗變成了“花果山”“搖錢樹”,培育出全國知名的“綠嶺”核桃。首屆中國核桃節在綠嶺舉辦,同時,促成太行山區百里百萬畝優質核桃産業帶發展規劃的制定實施。
2009年開始,在平山縣葫蘆峪,李保國把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技術做成了標準化模塊,指導園區連片高規格治理荒山3萬多畝,並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産業化經營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探索“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我國山區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建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