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保定阜平貧困村:三年之變刮目相看

中國新聞中青網 2016年04月26日 08:4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集體採訪活動。

  【網絡媒體走轉改】保定阜平貧困村:三年之變刮目相看

  【閱讀提示】4月25日,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集體採訪活動在保定阜平拉開帷幕,鳳凰河北隨中央、地方共40多家媒體百餘名記者一同深入到河北扶貧工作第一線,採集河北“精準扶貧”的典型文化樣本。第一站,採訪團來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過的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這兩個曾經失落在深山之中的貧困村落,如今已有了巨大變化,成為河北“精準扶貧”工作中閃耀的雙子星。而阜平縣另一貧困村南栗園鋪村也在香菇産業精準“造血”的助力下疾馳在了脫貧致富的大路上。

  駱駝灣幸福院、駱駝灣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曾來過的唐榮斌家。

  【一】駱駝灣村:向貧窮告別

  4月25日下午,鳳凰河北隨採訪團從阜平縣城出發,行經忻阜高速和382省道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個地處深山的貧困村,和這裡的村民嘮家常、談生計。在總書記離開之後的三年裏,這個村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駱駝灣村下轄9個自然村,共有245戶、563名村民。原有貧困戶190戶、貧困人口447人。原來,只有一條破舊的“洋灰路”通向這個在大山裏“失落”的村落,村裏的很多房子年齡早已超過百年,種植土豆和玉米是這個人均耕地僅有半畝的村子的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真貧窮”是過去打在駱駝灣村身上最深刻印記。

  如今,將深山中的駱駝灣村與外界連通的是一條寬敞的柏油路,與駱駝灣村的脫貧之路正相類似:踏實、寬闊、嶄新。到2015年,駱駝灣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元,有48戶、131人實現脫貧。在習總書記考察之後的三年多時間裏,在“精準扶貧”的有效作用下,現在的駱駝灣村已然脫胎換骨。

  總書記待過的舊房子變樣了

  作為駱駝灣村的普通村民,年逾古稀的唐榮斌與大山為伴數十年,也和貧困為伴數十年。當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嶺村,看望的第一個貧困戶正是唐榮斌。

  如今,來到唐榮斌的家,原本由破木頭攢成的柵欄門被一座嶄新的門樓取代,灰瓦木門的門樓上安裝了LED燈。從門樓向兩側延伸的是用方石砌成的院墻,從大門向內望去,院內裏的“景色”收入眼底:嶄新齊整的灰瓦屋頂、樸實的花格木門、鑲著透亮玻璃的大窗。

  “這房子是當地政府幫助改造的,屋裏的椽子、檁條都是好木頭。”唐榮斌説,能住上這樣的房子,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而這座嶄新的房子沒有花費唐榮斌一分錢。“政府出錢幫忙,完全免費。”唐榮斌説,讓他想不到的事,還不止這間房子。

  去年,患有腦血栓的唐榮斌來到阜平縣中醫院就醫。“總共花了4000多元,自己只掏了1300多元。”唐榮斌説,這多虧了村裏給上的醫療保險,正因為此,他的治療費用的大部分都可以報銷,“看不起病”徹底成了過去式。

  駱駝灣幸福院照亮貧困老村民晚年的路

  在駱駝灣村中行走,一座別致的院落分外引人注目,院門口挂著“駱駝灣幸福院”“駱駝灣小學”的銘牌。

  走進院中,有籃球架、乒乓球臺、滑梯等設施,幾個孩子正在滑梯上玩耍,北側一排齊整的房間,分別挂著“幸福菊苑”“幸福竹苑”等門牌。這樣一座幸福院,徹底改變了這個村裏孤寡老人的晚年命運。

  “這座幸福院是2014年建起來的,現在一共有6名老人住。”幸福院的“住戶”之一、駱駝灣村村民劉生財説,他的孩子們都在外打工,一年才能回來一次。兩年前,年近八旬的劉生財搬進了幸福院。“這兒的條件特別好,平常也有學校的老師照顧我們。”

  劉生財口中的老師,是和幸福院在一個院子裏的駱駝灣小學的代課老師。這所小學在2014年建成,打破了“駱駝灣村無學校”歷史,現在小學已有1位老師和5名學生,和養老事業同步,村裏的教育事業也起步了。

  多渠道“造血” 駱駝灣的致富之門才剛開啟

  “跟以前比,村民的收入提高多了。”説起村民經濟收入的變化,張鳳忠難掩喜悅。目前,駱駝灣村以平均每年每畝800元到1000元的價格實現了土地流轉,建設了百畝蘋果種植基地、蘋果種植合作社、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種植合作社,村民們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收益,還能在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打工獲取報酬。

  背靠深山,駱駝灣村有著豐富的山場資源和優質的旅遊資源,這也成為駱駝灣村脫貧的新希望。“現在村裏在建的‘新民居’有四戶,為旅遊業的發展做準備。”駱駝灣村精準扶貧工作組組長徐向東説。這幾座新民居也將成為駱駝灣村旅遊業發展起步的標誌。據了解,一條投資達5000多萬元的高等級公路將在今年開工建設並投入使用,為當地駝梁山的旅遊開發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駱駝灣村還搭上了“互聯網+扶貧”的時代班車:建立起了農村電商服務店,幫村民網上代買代賣。阜平縣作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是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較早的縣。

  在駱駝灣村的電商服務店裏,以蜂蜜、花生、降龍木等“山貨”為主的商品擺滿了標注有“駱駝灣特産”的貨架,這些“山貨”可以直接通過電商服務店和外界對接,讓駱駝灣的優質農産品走向全國。

  有了精準的扶貧政策和實在的扶貧實踐,駱駝灣村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根據駱駝灣村的計劃,到2017年,所有村民將實現脫貧,到2020年,全村將實現小康。

  顧家臺村“圓夢廣場”。

  顧家臺村“圓夢路”。

  【二】顧家臺村的“暖春”

  離開駱駝灣村,鳳凰河北隨採訪團來到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阜平的第二站:顧家臺村。從公路旁的石階拾級而上抵達村口,一塊圓潤的大石頭上蒼勁地書寫著“顧家臺”三個大字。在村口另一側,“圓夢廣場”上站著休憩的村民;在路邊,太陽能路燈整齊地排列;村委會裏醒目的標語顯示著這個村子的活力:“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全國首個新農村數字影院在這裡建成,保定農村信用社首臺小額現金循環機率先在這裡落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本地政府不停腳的扶貧實踐,正讓顧家臺村迎來溫暖的春天。

  濃縮在“圓夢路”上的窮村之變

  “要説村裏最大的變化,我覺得就是修的這路。”一位村民告訴鳳凰河北,原來的顧家臺村裏只有一條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收穫糧食都拉不到家門口,只能從主路邊用人力往家裏扛。現在,村裏路面基本全部實現了硬化,硬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戶戶的大門。從村口延伸進村裏的一條主路被命名為“圓夢路”,寄託著大山裏樸實村民的希望。

  在圓夢路的一側,數十盞整齊排列的太陽能LED路燈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另一側則是各家各戶樸素而齊整的圍墻。村路邊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綠色的環保垃圾箱。在村口衛生室門前的小廣場上,一些村民在使用著各式各樣的公共健身器材,悠閒而有活力。圓夢路的一頭,是由原來的“豬圈茅廁”改建成的“圓夢廣場”,一座數十米長的長廊成為村民閒暇時休憩的場所。

  “村裏這兩年的變化太大了,有些年輕人也回到村裏了。”一位在廣場上閒坐的老人告訴鳳凰河北。

  一座箱包加工廠詮釋顧家臺扶貧“精準度”

  目前,顧家臺村中常住村民多為老人和婦女,文化水平不高,這也是對顧家臺村扶貧工作“精準度”的一個考驗。

  “咱們從村口往路的另一側望去,是我們顧家臺村開辦的一個箱包加工廠。”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陳國介紹道。這個箱包加工廠的廠址利用了一座廢棄的糧站而開設,與顧家臺村口遙遙相望。據了解,這座箱包加工廠是從白溝一家皮具公司引進而來,目前已經吸納了50多名顧家臺村民在廠內就業。

  “引進這樣的手工業符合顧家臺村的實際,可以把村裏的富餘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為貧困村民創收。”陳國説道。目前,箱包加工廠的工人每天至少能掙到基礎的50元,基礎之上的還有計件工資。

  類似這樣充分考慮村民年齡性別文化結構,既有效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又能積極為貧困村民創收的理念,貫穿在顧家臺村整體的精準扶貧工作之中,讓顧家臺村扶貧的“精準度”有了保障。

  長遠規劃窺見顧家臺村的美麗未來

  從顧家臺村長遠的發展規劃,可以預想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的美麗未來。

  據了解,顧家臺村正在謀劃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目前,瓦窯旅遊公路建成通車,一條從村裏直通遼道背原始森林的公路即將修通。此外,從顧家臺村通向駱駝灣村、山西五台山景區、阜平天生橋景區的公路也將完成。

  顧家臺本村的旅遊資源也已經引起關注,據村民介紹,村裏有晉察冀邊區政府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在工作生活過的舊居。接下來,顧家臺村將對村建築進行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旅遊村,完成大舞臺、超市、商鋪、幸福院、邊區政府舊址房屋改造,充分挖掘村子內部的旅遊潛力。

  此外,顧家臺村也利用水質優良、空氣清新、荒山荒坡多的特點緊跟阜平縣大力發展香菇産業的計劃,啟動了香菇種植産業。不久前,顧家臺村利用流轉土地建成的數十個香菇種植大棚已經開始承包給村民經營。

  除了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種植,顧家臺村還在謀劃很多適合本村實際的脫貧方向:蘋果種植、核桃種植、藥材種植、農家樂經濟、手工業經濟等多種特色産業,都有望成為助力顧家臺村脫貧致富的推手。

  工作人員講解菌棒相關信息。

  大棚中的菌棒。

  【三】南栗園鋪村:香菇産業精準“造血” 走向致富路

  從顧家臺村出發,沿著382省道向西行進不久,一排排高大嶄新、負著黑紗的種植大棚躍入眼中,這是阜平縣南栗園鋪村的香菇種植大棚,也是阜平縣産業扶貧的重點項目。

  近年來,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阜平開始結合本地的水土特點,編制了食用菌産業的發展規劃、聘請顧問團隊、引進企業,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産業。南栗園鋪村的香菇種植大棚,是阜平縣現代食用菌産業的核心示範區。伴隨著這一産業的發展,南栗園鋪村也走向了脫貧致富的坦途之上。

  “難上加難”的深山扶貧點

  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的南栗園鋪村總戶數304戶,村民1046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戶226戶,779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的比例高達74.5%。對這個傳統的山村來講,過去的經濟來源不外乎傳統農業和外出打工。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讓這個山村既成為扶貧工作的難點,又是山區扶貧的典型。

  過去,村裏曾搞過以藥材為主的特色種植和以獺兔、生豬為主的特色養殖,但因為信息渠道狹窄、基礎設施落後、專業知識不足,經濟發展總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問題。儘管村民基本擺脫了貧困,但怎麼才能讓村民們進一步富裕起來,還是讓村幹部充滿迷茫。

  精準“造血”的香菇産業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的指示精神,阜平縣根據本地實際,採取政府+金融+科技+企業+基地+農戶的“六位一體”以及建棚、品種、制袋、技術、品牌、銷售、分戶精細管理的“六統一分”發展模式,以香菇為主全力推進食用菌産業的發展,助推全縣脫貧致富。

  作為阜平縣的食用菌産業核心區,南栗園鋪村的香菇産業發展堪稱阜平縣利用食用菌産業精準“造血”的典範。踏進南栗園鋪村的種植大棚群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規模化帶來的衝擊力。

  “每個大棚有17500個菌棒,每個菌棒可以産1.5到2斤鮮香菇。”南栗園鋪村香菇種植大棚技術員劉紹蒼説,這裡的香菇種植是和企業合作,村民們除了和企業“五五分紅”之外,還可以通過打工拿到工資。

  盼著“老鄉菇” 帶著老鄉走向致富路

  目前,南栗園鋪村已經建成200多個香菇大棚。“這只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我們計劃用800畝地再建800個大棚。”劉紹蒼説,屆時,南栗園鋪村將擁有超過1000個香菇大棚。

  種植這麼多香菇,銷路怎麼辦?對此,劉紹蒼倍感自信:“銷路我們不愁,現在第一批香菇還沒收穫,就已經有客商過來訂貨了。”據劉紹蒼介紹,除了已經訂貨的客商,南栗園鋪村還和石家莊、山西的兩家大型企業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村民可以利用金融扶貧貸款承包大棚,每個大棚成本大約3萬元,保守估計每個大棚每年的盈利也是3萬元。”天生橋鎮黨委書記吳平説,南栗園鋪村已經註冊了“老鄉菇”品牌,並期待著“老鄉菇”能帶領老鄉們真正走向致富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