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外交部前副部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亞非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近4年時間裏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參與,4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協議,國際産能合作參與的國家也超過20個。為什麼倡議會受到國際社會如此熱烈的歡迎?
5月7日下午,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預熱系列講座上,外交部前副部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亞非對此進行了系統性闡述。他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讓“一帶一路”倡議深受國際社會的歡迎,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是中國。
何亞非説,“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全球化進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對中國和所有參與國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第一方面原因。
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了新常態。此時“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等新發展戰略相繼提出,對中國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國際上,全球化面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思潮上升的衝擊,也面臨指導思想匱乏的嚴重現象。
“國際社會對全球化的前景有所困惑,希望由一個國家,特別是中國在自身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給全球治理指明一條道路,提出一些新的指導思想。‘一帶一路’恰恰就是一個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全球公共産品。這三年多的實踐也讓我們看到‘一帶一路’凸顯的前瞻性、普惠性、包容性和創新性,讓很多國家從中國的倡議中看到了全球化新時期要發展的方向,看清了方向。”何亞非説。
何亞非用亞投行舉例説,一開始美國反對亞投行,但美國的反對並沒有對其他發達國家起作用,七國集團除了美國和日本都參與進來成了亞投行的股東,現在已經超過70個成員國。
何亞非還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受國際社會歡迎的第二個原因是它的核心理念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創新了全球治理的思想,是符合全球化今後發展的方向,也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何亞非認為,全球過去幾十年的指導思想是西方的,是美國的自由主義。但是世界經濟的歷史告訴我們它並不成功,這個指導思想本身存在嚴重的缺陷,凡是接受這個指導思想的國家,經濟往往沒有起色,甚至停滯不前,社會動蕩、政治分裂,最後連美國自己也遭受了金融危機的衝擊。
何亞非強調,“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吸引各國的眼球,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是我們中國。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新興經濟體,是一個創造了經濟奇跡的、人口眾多的大國。而且“一帶一路”倡議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更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經驗和中國自身國內治理成功經驗基礎上的,它有根,有很深的根基。何亞非説,倡議同時結合全球化的新形勢,提出了一個新的國際合作模式。
“這裡當然包括中國的發展模式,因為經濟性自由主義只強調市場的優勢,而中國是市場經濟,市場和政府調控兩手並用。同時我們有強有力的政治體制保障,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體制,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體制保障,非常有效,既解決了發展問題,也在努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何亞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