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2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
冬至剛過,冰雪運動、冰雪旅遊正當時,“爾濱熱”迎來2.0版。熱鬧背後也有“小插曲”:有網友舔鐵,不小心“舌頭被粘”;有人玩“潑水成冰”,被熱水燙傷;還有人調侃“打出溜滑兒的盡頭是骨科”。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看看這些“窘境”如何“破解”。
遊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領取“首日冰”。新華社發(殷忠偉 攝)
“舌頭被粘”還想舔?
“年年都提醒別舔鐵,連中央大街的鐵柱子都穿上‘花棉襖’了,但還是有人中招。”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燒傷病區主任醫師趙震宇説。
哈爾濱冬季氣溫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一些遊客在室外用舌頭、手指觸碰冰面或鐵欄杆,很可能被粘住。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李均説,舌頭被粘住,其實是唾液與鐵欄杆相遇,瞬間形成一層薄薄的冰,這和夏天吃雪糕感覺粘舌頭是同樣的原理。
身體部位一旦被粘住甚至凍傷,如何是好?
趙震宇説,可用37至40攝氏度的溫水澆淋粘連部位,儘快復溫。水溫不能太高,最好有溫度計測量,如果沒有,就用手試探,以溫和、不燙手為宜。同行夥伴也可用“哈氣”幫忙松解,不過操作難度較大。
被凍傷的身體部位通常會發硬,用溫水浸泡約30分鐘後,若恢復紅潤、變軟,即復溫成功,用毛巾輕輕吸幹,注意千萬別擦破皮膚。
趙震宇説,受傷面積小,可自行觀察後續狀況;若面積大且較為嚴重,儘快前往醫院燒傷科就診。“一般醫院沒有專門的凍傷科,而凍傷和燒傷的致傷機制類似,都是環境變化導致皮膚軟組織損傷,所以要到燒傷科就診。”
就診時,皮膚破潰、起大水皰,醫生會抽水皰、上藥膏、用敷料包紮等,嚴重凍傷或許還需溶栓藥物治療。如疼痛感劇烈,可口服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
趙震宇著重提醒,醫學上凍傷分為4度,情況嚴重的面臨截肢風險,所以千萬別輕易以身試險。“實在想體驗舔鐵的感覺,不妨在中央大街買根馬迭爾冰棍嘗嘗,也算是過把癮。”
遊客體驗“潑水成冰”。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潑水成傷”怎麼“破”?
要想拍出驚艷的“潑水成冰”大片,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任延宇給出建議: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的環境,用90攝氏度以上的熱水,手持保溫杯,用力向斜上方潑出,同時背景光線要暗,這樣拍出的照片、視頻才夠震撼。
然而,實際操作時稍有不慎,比如動作變形,燙傷部位往往集中在頭部、面部、手、腳等。趙震宇説,安全起見,潑水前務必戴好帽子、圍巾、手套,挑選遠離人群的空曠場地,有專業人員指導則更穩妥。
不慎被熱水燙傷,又該如何處理?
趙震宇説,首先要迅速轉移至溫暖室內,脫掉被熱水浸濕的衣物,接著用流水沖洗受傷部位20到30分鐘。
沖洗完畢後,查看燙傷情況,若僅皮膚發紅、無水皰,屬於一度燙傷,保持清潔乾燥即可,一週左右便能痊癒。如果出現水皰,就是淺二度燙傷,水皰面積大,建議前往醫院燒傷科治療。水皰小,則可自行處置,先消毒,再用注射器抽吸水皰液,注意保留水皰皮,隨後塗抹燒傷藥物,最後用無菌紗布包紮。
趙震宇還提醒,燙傷後用雪搓、用火烤、擦牙膏、涂蜂蜜、抹大醬等民間偏方“萬萬不可取”,非但沒有科學依據,還極易誘發感染,加重病情。
哈爾濱中央大街夜景。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打出溜滑兒”如何優雅?
許多南方遊客來到哈爾濱,第一件事就是找塊冰面,打個“出溜滑兒”。但有人還沒開始“炫技”,就先摔了跤。“整個冰雪季,我們科室會接待三四百名患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運動醫學關節外科副主任谷守濱説。
怎樣才能優雅地“打出溜滑兒”?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副主任張寶軍傳授技巧:首先,選平整、光滑且無雜物的冰面,穿摩擦力小的鞋子。滑行前,先緩步助跑,後面的腳輕輕蹬一下,快速助跑反而容易摔倒。滑行時,兩腳前後分開,膝蓋彎曲,微微側身,腳尖向前,重心適當前傾,兩臂自然下垂。
“千萬別為了耍帥,把手插褲兜。”張寶軍説,不慎失去平衡,應主動屈膝降低重心,同時收緊下頜,防止頭部著地。
天寒地凍,萬一摔傷了,該怎麼辦?
谷守濱説,若摔傷部位腫脹嚴重,最好拍X光片,確認是否有骨折。如果沒有骨折,但腫脹明顯,大多是軟組織或韌帶損傷,建議休息3周左右,儘量少做體育運動、少走路,有條件的儘量乘車。
倘若腫脹不明顯,可先觀察,受傷48小時內冰敷,48小時後熱敷,這樣消腫效果更佳。若兩三天后仍不見好轉,甚至疼痛加劇,就得儘快前往醫院骨科就診。
專家提醒,來“爾濱”玩,一定要注意保暖,別穿潮濕或過緊的鞋襪、衣物,在戶外別長時間“靜若處子”,適當“動若脫兔”,有助於保持體溫,尤其要注意酒後不宜長時間暴露在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