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英國脫歐、法國右翼勢力抬頭……全球範圍內一種逆全球化趨勢似乎越來越明顯。為什麼會這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説,這都是因為國際社會、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民眾通過選票表達他們對全球化不滿意。
為什麼發達國家有這麼多人的對全球化不滿意?張燕生分析説,關鍵是西方倡導的全球化沒有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1%與99%之間的關係。只有1%的金融寡頭、房地産商獲得了更多全球化收益,而99%的人並沒有享受到全球化的紅利,相反卻承受著全球化帶來的損害。這反映過去沒有建立基於公平的全球化。
二是金融與創新之間的關係。在缺少有效全球金融監管下的金融全球化,過度發展虛擬經濟和泡沫經濟,忽視了科技創新,金融部門獲得泡沫收益,實體部門遭受損失。這反映過去沒有建立基於創新的全球化。
三是增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最不發達國家被全球化所遺忘。這反映過去沒有建立基於發展的全球化。
怎麼辦?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推動平等、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方案,就是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讓沿線廣大婦女、青年、中小企業都能參與到全球化中來,同時,與發達國家共同開拓沿線第三方市場,創造條件讓發達國家婦女、青年、中小企業也有公平機會參與和共享發展成果,從而解決99%的問題。
“1990年以來的全球化由開放、市場化和創新三種推動力驅動向前發展,由於技術創新不足(自2000年以來,美國發明專利申請增長率一直在下降),創新大多發生在金融領域,只有華爾街和倫敦城的少部分人享受到金融全球化紅利。由此可見,西方推行的基於規則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嚴重滯後全球化發展的需要。誰能為地球村提供諸如更好的安全保障、更好的開放條件等公共産品?如何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平等、包容、互惠的全球化秩序?”
張燕生説,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恰逢其時、順應了全球化良治的需要。
“逆全球化趨勢越明顯,‘一帶一路’作用就越重要;新工業革命發展越蓬勃,‘一帶一路’就越重要;國際民眾對傳統全球化越不滿意,‘一帶一路’就越重要。”張燕生以阿裏巴巴推行的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為例,認為新工業革命時代,通過網絡、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讓最偏遠地方的婦女、青年、小企業通過網絡“訂單”將無公害、原生態農産品提供給全球願意為健康、安全、生態付費的分散化、個性化、共享性需求的人,從而得以參與新型全球化,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共享全球化紅利。
與利用低成本人口紅利的全球化不同,中國的“一帶一路”本質是推動全球經濟互動均衡發展,正如習總書記所説,是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以安哥拉、埃塞俄比亞為例,中國在該國幫助建設道路、學校、醫院、住宅,幫助他們發展能源經濟和非能源經濟,通過與中國的合作,這些曾經是嚴重負債國、最不發達國家實現經濟起飛、百姓生活得以改善。這種以平等為基礎,沒有強加本國文化、價值觀、社會制度,同時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和社會制度共同發展的和而不同的“一帶一路”建設贏得了國際點讚。
張燕生介紹,去年的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夯實機制保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等5點主張,伴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這些問題都會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世人會發現,“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的對外開放倡議,也是中國走向負責任大國提交的完善全球治理的主動作為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