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班”:一個小站三個兵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2月23日 08:36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2月23日 08:36
原標題:“西山班”:一個小站三個兵
正在加載

  ■倪浩洋  劉越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徐巍

  守望萬家燈火。

  東海之濱,連綿起伏的山脈之中,一座不為人知的山。

  這座山不算高,在當地也不算知名。因為海軍某部官兵的堅守,山漸漸有了“靈氣”,生長出一種精神。

  晨霧繚繞中,三名海軍戰士跋涉在山間小路上。像往常一樣,這一路,他們巡線、檢修、維護,用腳步丈量使命。颱風來襲,他們頂著狂風暴雨,攀登山巔的信號塔,進行檢修。日升日落,花開花落,他們用平凡的堅守,書寫守山水兵不凡的青春。

  小站不大,只有三個兵。當地人稱這座山脈為西山,小站所在營教導員説,三人小站本不成班,只因其坐落于西山,便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西山班”。

  離海不遠,卻遠離繁華;離使命很近,卻遠離家鄉。堅守“西山班”,戰士直言,最大的“敵人”便是守山的孤寂。山的那邊,是霓虹閃閃,波光粼粼;山的這邊,只有林間清風,頭頂明月。戰士們説,戰勝了孤寂,便是戰勝了自己。

  一級上士蔣成兵駐守西山站15載,年底即將服役期滿的他,毅然向組織提出延期服役申請。如今每次拿出照片,看到那個稚氣未脫的新兵,再抬起頭,看看鏡子裏鬢角斑白的自己,他都會感慨時間飛逝,更加堅定了守山的決心。

  三名戰士中,下士袁航宇年齡最小,下連不久就上了山;中士李崗崗的軍銜在三人之間恰好居中,是營隊的金牌技術員,也是一站之長。

  一個小站三個兵,每個人有各自的堅守故事。陰雨天,蔣成兵會給腰部貼上止疼膏藥;每次巡線,李崗崗總愛“搶先”,搶在前面直面危險;為了讓戰友吃得更可口,袁航宇利用休假時間考取了初級廚師資格證。週末夜晚,三人喜歡站在山頂眺望山下的城市鄉村。他們心中,守望萬家燈火,是屬於軍人的榮耀。

  建站40多年來,一茬茬守山戰士以站為家,不畏艱苦,甘守寂寞,守護空中銀線,將青春融入河山,在一次次任務中擦亮戰艦“千里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軍某部,品讀守山水兵的堅守人生。

  ——編  者

  戰士耕種營房後的菜地。

  戰士檢修簡易“纜車”。

  一名戰士攀登鐵塔檢修線路。

  屹立山巔

  守在這裡,就是守護戰艦遠航,守護遠方的家

  山頂上,陽光透過樹林照在一片空地上。

  又是一個寧靜的早晨,“西山班”營院一角,一棵桂花樹下又是一片落葉。隨著天氣轉涼,它正在積蓄力量,等待下一個花季。

  下士袁航宇輕輕推開營門,走到旗桿前。一級上士蔣成兵、中士李崗崗也緊隨其後走出大門。三人一起來到旗桿下,莊嚴地升起五星紅旗。

  海風吹拂他們的臉龐,頭頂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他們的身後,營門口的石頭上鐫刻著一副對聯:“山巒存高志,塔峰寫忠誠。”戰士們説,這句話猶如燈塔,指引他們人生的航向。

  “這是老教導員寫下的對聯。”李崗崗説,每名戰士,都會在上山之初將其描摹一遍。李崗崗是山巔小站的站長,也是營隊響噹噹的技術骨幹。

  袁航宇下連不久就上了山。和許多00後一樣,袁航宇喜歡上網、喜歡看電影,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守在山上,這些同齡人唾手可得的娛樂,對他來説卻成了一種奢侈。

  上級曾計劃安排袁航宇下山再學一門技術,重新調整一個崗位。他卻不願下山:“站裏的業務我熟悉,站裏需要我,我也離不開站。”

  三個人每天都有各自的任務:一人巡線、一人留守、一人值班。多數時候,三人在吃晚飯時才能交流一天的情況。

  有段時間,細心的李崗崗注意到,開朗的袁航宇,臉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少,幹什麼事都打不起精神。

  李崗崗主動找袁航宇談心,帶著他在山上跑步,鍛鍊身體,舒緩心情。

  “山上很苦,咱守在這裡為什麼?”眺望著遠方,李崗崗自問自答,“因為在這裡能感覺到,戰艦離我們很近。守在這裡,就是守護戰艦遠航,守護遠方的家。”

  站長一席話,仿佛點亮了袁航宇心海上的燈塔。漸漸地,他喜歡上了跑步,喜歡上了遠眺,更喜歡沉浸在工作中,尋找自己的使命價值。他在日記本上這樣寫道:“平凡的戰位,一樣可以創造不凡的成績。”

  去年底,山上更換新裝備,袁航宇被上級派往廠家跟學。學成歸來,他主動請纓擔任“教員”,將新技術傳授給營隊戰友,不厭其煩地為各站派來的技師調機試線、檢查信號,助力新裝備加速形成戰鬥力。

  今年初,一場風雪襲來,山頂的信號塔“失靈”了。李崗崗天不亮就帶著袁航宇出征山頂,檢修信號塔。山巔的鐵塔,每座都有幾十米高,每次維護鐵塔,他們要攀上塔頂。

  越是危險的任務,越要衝在前面。李崗崗穿好安全繩,戴上防滑手套,隨身攜帶潤滑油、除銹劑等工具,開始攀爬。

  “注意安全,班長。”袁航宇在下面做些接應工作,別看他説話的語氣輕鬆,但每次抬頭望向正在攀爬的班長,他都捏著一把汗。

  “我們早已將危險置之度外。”李崗崗説,他已經習慣“懸在空中”檢修。每次順利完成任務,爬下線桿的那一刻,他的內心總會感到一絲幸運,同時也是一種幸福。

  一次颱風襲來,線路有被吹斷的風險。彼時,站點正在擔負戰備任務,信號不能斷!李崗崗攀爬線桿檢修,迎著狂風,他被吹得左搖右晃,險些跌落山崖。

  回憶那時的驚心動魄,老兵的臉上寫滿淡定:“軍人也是血肉之軀,也會害怕,但想到肩上的責任,就算是被大風吹下山崖,我們也要把任務完成好!”

  如今,李崗崗這樣理解成長與收穫:年輕時,只覺得攀登到塔頂,就可以領略無限風光;如今在山上守得久了,漸漸懂得攀登是一種責任,越是危險來臨的時候,軍人越是要毫不猶豫扛起責任,向險而行。

  “向險而行不代表不注重安全。每次任務前,我都會叮囑戰友平安歸來。”李崗崗説,完成好每次任務,平安歸來,這是他們對戰友和家人的承諾。

  晚飯後,“西山班”戰士眺望遠方。

  戰士在山間巡線。

  平凡不凡

  每件事都按照最高的標準去做,就是一名好兵

  西山山石聳立,官兵上下山只能徒步。

  為了解決物資上送難題,多年前,上級為站點安裝一台簡易“纜車”——將一輛小推車改造成車廂,固定在一根鋼索上,再為鋼索加裝滑軌。

  有了這輛“纜車”,往山上運輸物資便捷多了。

  這天,是物資上送的日子。蔣成兵帶上袁航宇,徒步一個多小時下山準備。來到炊事班,兩人將食材和物資一點點搬進“纜車”裏。

  炊事班班長從櫃子裏取出一箱新鮮蟠桃,擺在他們面前:“這是山東老家昨天寄來的,專門留給你們嘗個鮮。”

  “我們只有三個人,要不了那麼多。”兩人挑選了幾個蟠桃放進背囊,打算背上山。蔣成兵説,戰友的關心讓人溫暖,每次下山,他們都會收到這樣的“禮物”。

  山上水資源稀缺,吃水沒有太大問題,用水卻相對緊張。過去,官兵吃水用水全靠從山下背上山。後來,上級在山頂建起幾個蓄水池,靠降雨儲水,這一情況才有所改善。

  “用過一次的水,我們繼續儲存到另一個蓄水池中,沉澱一下繼續使用。”蔣成兵説,有時候遇到颱風天,“纜車”停止使用,全營便一起行動,往山上背水。

  蔣成兵在山上駐守10多年,他總對新兵説,在西山上吃的苦,將是他一生的寶貴財富。

  營隊讓蔣成兵給新兵上黨課,他站在講臺上動情地説:“我的班長在山上待了12年,他就像草原五班的‘許三多’,每天重復枯燥的生活,卻從不抱怨。上級要我們把站守好,把山守好,我們每件事都按照最高的標準去做,就是一名好兵。”

  蔣成兵始終堅守在山上。為了改善站點環境,他在營房後的山石中開墾出一片菜地,小站每天都能吃上自産蔬菜。

  去年春天,營隊送來幾隻小雞。蔣成兵在營院一角搭建雞窩,如今,大家隔三岔五還能吃上新鮮雞蛋。

  山上艱苦,戰備任務重,但守山戰士總是以守在這裡為榮。在他們心中,“西山班”是磨煉意志的地方,在這裡守得住,人生旅途上便也不會畏懼風雨。

  再堅強的軍人,也有脆弱的時候,因為他們心中有牽掛、有愧疚。

  蔣成兵經常説起一名叫張濤的老兵,駐守山巔多年,雖然家屬已隨軍到了山下,但因交通不便仍是聚少離多。一次,兒子突發高燒急需送醫院,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妻子哭著撥通張濤的電話……

  接到電話,這位曾經成功處置各類險情的業務骨幹,急得在房間來回踱步。最終還是營部得知了這一情況,教導員帶車趕往張濤的家中,將他的妻兒送往醫院。

  當年底,張濤面臨進退走留。他思慮再三,撥通了妻子的電話:“我想好了,年底脫下軍裝,回家盡責。”沒承想,妻子卻不支持他的決定:“家裏還有我,你踏踏實實守山,我安安穩穩守好咱的小家。”

  心向大海

  每一次奮鬥都會形成一朵浪花,讓人生之海奔涌澎湃

  是海軍,卻與大海無緣——這幾乎是所有在“西山班”堅守戰士心頭的遺憾。

  蔣成兵曾經帶過一個“徒弟”郭振龍。這位大學畢業生心裏有個夢,那就是隨艦遠航、守衛海疆。走進軍營,他沒上艦卻上了山,在他心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越來越大。

  第一次跟隨蔣成兵巡線,站在山頂眺望家鄉的方向,郭振龍問蔣成兵,守在這座山上,是什麼讓他堅持下來。

  蔣成兵沒有當場回復他,而是回宿舍思考良久後,發去一條信息:“如果將人生比喻為大海,每一次奮鬥,都是一次與自己的戰鬥。如果挑戰成功,就會在海面上形成一朵浪花,正是無數次戰勝自我,才讓人生之海奔涌澎湃。”

  收到信息後的郭振龍,沒有過多言語,僅以一串表示“力量”的符號回復了班長……

  不久後,上級讓郭振龍外出學習技術。學成歸來,他選擇再次上山:“山上沒人掌握這項技術,我到山上更能發揮作用,我也離不開這座山。”

  如今已是中士的郭振龍,在山下有了新戰位。守山時,郭振龍喜歡用相機記錄守山的日子,他下山時,營隊用這些攝影作品為“西山班”辦了一場攝影展,讓全營戰友學習他們的堅守精神。

  今年底,蔣成兵面臨進退走留,他主動提出延期服役,繼續堅守西山:“在山上守得久了,便想多守幾年,我還要給單位多帶點技術骨幹……”

  前幾天,蔣成兵迎來34歲生日。郭振龍專程買了鮮花上山,為“師傅”慶祝生日。返程時,他又一次給正在駐站的三位戰友拍攝了一組照片。

  郭振龍還為這組照片取了一個標題,就叫“一個小站三個兵”。

  去年,蔣成兵代表營隊參加上級專業比武,期間,他隨隊登上我軍的一艘主力戰艦。

  那天風很大,站在甲板上吹著海風,蔣成兵想象著自己隨艦出海的樣子,難掩興奮之情。

  坐在返營的車上,蔣成兵的思緒已經飄回了山巔小站。巡線、爬塔、檢修、刷漆、修路……一切都是那麼親切而熟悉,他恍然間理解了,守在山巔、眺望大海,這樣的青春更有意義。

  那晚,老兵在燈下寫道:“都説我們是戰艦的眼睛,信號塔是戰艦航行大洋的燈塔;我們要把眼睛擦得更加明亮,把燈塔維護得更加閃亮……”

  兩年前,在營長和教導員的帶領下,全營協力運建材上山,建成了一條嶄新的水泥路。

  每次走在這條路上,蔣成兵都會不由自主地微笑,守了十幾年的“西山班”,終於有了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大路。

  今年入冬前,三人用磚塊在營門前砌出了“西山班”幾個大字,如今大家都覺得,這個山頂的“家”更溫馨了。

  營隊有越來越多的官兵寫下申請書,申請上山接受鍛鍊。面對大家的熱情,營隊決定每年選派一名新兵上山,一人輪值一年。新兵們從老兵手中捧過守山的“接力棒”,書寫屬於新時代“西山班”的故事。

  明年初,袁航宇服役期滿要離開“西山班”。他也打算向上級申請,在山巔再守一年。

  這天晚飯後,三人到營門前散步,遠處是青翠的群山,山下是河水環繞的村莊;更遠的遠方,壯闊大洋上,馳騁著戰艦……這一切,都承載著“西山班”戰士的目光。

  正如蔣成兵説的那樣:“一個小站三個兵,因為這份守望,再艱苦的日子也有了意義。”

  (倪浩洋  劉  越攝)

編輯:劉京京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西山班”:一個小站三個兵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