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丁曉兵(右)看望執勤官兵。許東攝(人民視覺)
“我是一名有著30多年黨齡的黨員,我的入黨故事始終繞不開‘考驗’這個關鍵詞。”6月的南寧,悶熱潮濕,記者見到了正在訓練場上檢查工作的武警廣西總隊政治委員丁曉兵,他黑紅的臉龐挂滿晶瑩的汗珠。
獨臂英雄丁曉兵,這位用左手敬禮的軍人,30多年來不斷面臨考驗,用一隻手臂書寫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忠誠、榮譽和擔當。
出征:一切為了祖國
回憶起當年入黨的情景,丁曉兵依然激情澎湃:“當時還很年輕,對黨的認識也比較膚淺,只知道黨員是一個很神聖的稱號,自己心裏面非常嚮往。”
丁曉兵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5月份入團,7月份就上了前線。到前線後,有一件事強烈地刺激了他。當時部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執行危險任務時黨員優先。雖然丁曉兵的軍事素質還不錯,但因為不是黨員,所以每次執行任務都排不上號,錯失了很多上前線的機會。
一次,丁曉兵在與其他同志爭任務的時候,一個老班長對丁曉兵説:“你一個新兵蛋子,連黨員都不是,我都還沒有去,怎麼能輪到你?”
老兵的話激起了丁曉兵的一腔熱血,一種要入黨的願望突然強烈起來。於是,丁曉兵跑回帳篷,找了張靶紙,用匕首割破手指,在靶紙背面寫下了入黨申請書,這也是一份請戰書:
“敬愛的黨支部,我堅決要求參加這次戰鬥,打頭陣、當尖兵,請黨組織在戰鬥中考驗我。這就是我的入黨動機,非常直接,也非常純粹,就是為了有資格上陣殺敵,有機會報效國家。”
後來,因為丁曉兵是連隊第一個用血書寫入黨申請書的,這個近乎瘋狂的舉動感動了領導和戰友,他如願以償上了戰場,而且表現還不錯。當年10月30日,丁曉兵在一次抓捕任務中被炸斷右臂,身受重傷導致失血性休克,後來輸血都輸不進,曾一度被誤以為光榮犧牲了。但丁曉兵的生命力相當頑強,各級黨委首長高度關注他的傷勢,組織人員全力以赴一連搶救了好幾天,終於把他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
經過那次戰鬥,組織批准丁曉兵火線入黨。
如今,30多年過去了,在組織的培養下,丁曉兵已經從一名新兵成長為一名共和國將軍。然而,當年血書上“請黨組織在戰鬥中考驗我”這句話,卻永遠鐫刻在丁曉兵的心頭,也成為他對黨組織從未更改的莊嚴承諾。
堅守:一切為了理想
在丁曉兵看來,戰場上的生死考驗雖然很殘酷,但相比之下,和平環境中,各種誘惑對共産黨員的考驗,有時比戰場上的生死考驗還要嚴峻、還要複雜、還要現實,而且這種考驗不是一時的,而是相伴一生的。
走下戰場,丁曉兵首先面對的是去留選擇。當時,丁曉兵的家鄉準備安排他擔任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還有公司邀他加盟,許諾給他房子、車子。這些優厚的條件對於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來説,確實充滿了誘惑,他也猶豫過,但最終他還是選擇留在部隊。“理由很簡單,入黨時向組織承諾過終生接受黨的考驗,不能因為現在少了一隻手臂,就選擇當逃兵。”丁曉兵告訴記者。
後來隨著職務晉陞,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直接。2002年,丁曉兵在團政委的位置上還沒坐熱,就遇到了一件頭疼事。一天,一個施工隊老闆來丁曉兵家拜訪,自稱是他一個老戰友的朋友,想承包團裏的自來水改造工程,臨走硬是留下了兩盒茶葉。丁曉兵後來打開茶葉盒一看,裏面裝的是兩萬元現金。第二天,他就把這兩盒特殊的“茶葉”提到常委會上,建議取消這位老闆的競標資格,還讓人設法退還了這兩盒“茶葉”。
類似的情況,丁曉兵擔任各級主官時都遇到過,只不過數額更大、手法更隱秘,但毫無例外都被他當場識破和嚴詞拒絕。“戰場上槍林彈雨中抓過俘虜,和平年代豈能被糖衣炮彈繳了槍?”丁曉兵態度堅決。
奉獻:一切為了人民
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
“我雖然組織上入了黨,對黨的感情也很質樸,但思想差距還很大,需要接受的考驗還很多。”丁曉兵總忘不了自己經歷的一次深刻教訓。那還是他剛當指導員的時候,帶著戰士新開了一塊菜地,因為沒有種菜經驗,菜長得很不像樣子。當時,恰逢團裏組織農副業評比,為了給連隊爭榮譽,戰士們就連夜把附近老鄉的菜移植過來裝點門面,結果還真混了過去,丁曉兵也暗自慶倖。但是這個花招到底沒瞞過團長,團長狠狠地批評了他,告訴他,作為一名黨員,對黨忠誠不能光喊在嘴上,關鍵是要體現在行動上。
去年,丁曉兵的老父親去世了,他回去給老人家送別,多年不見的親戚聚在了一起,有的人就對他説:“你現在當大官了,不能忘本,家裏的這些侄子侄女全都指望你了。”這些年來,丁曉兵沒有給家裏的親友辦過什麼事,倒是親友們盡心竭力地幫他照顧父母。念及親情,丁曉兵不好一口回絕,面露難色地問他們:“你們平時不是都很痛恨那些以權謀私、搞不正之風的官員嗎?怎麼到我這裡就換了標準呢?難道你們希望我也成為那樣的人嗎?”話説到這個份上,親戚們也就不好再説什麼了。
直到現在,丁曉兵還時常想起當年那份用鮮血寫成的入黨申請書,“請黨組織考驗我”這句話更是久久縈繞心頭。“我的答卷合格了嗎?我對黨的忠誠度是最純潔的嗎?我想,回答這些問題為時尚早,因為考驗一直在路上!”丁曉兵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