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選購保暖內衣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傳統保暖內衣以棉、羊絨、羊毛等面料為主,雖然保暖效果好但較厚重,層層疊穿不免有笨重感。今年商家推出許多新型保暖內衣,比如薄如蟬翼的“面膜衣”、貼合皮膚還不悶汗的“肌底衣”、兼顧輕薄與保暖的“速熱衣”,有些保暖內衣還兼具殺菌、吸汗等多種功能。商家宣稱這些保暖內衣運用“自發熱”“遠紅外”“石墨烯”等“黑科技”,既美觀輕薄又保暖,解決了傳統保暖內衣的弊端。
新型保暖內衣到底是科技進步的産物還是噱頭呢?
自發熱其實是吸濕發熱功效
“自發熱”紡織品存在嗎?從能量守恒定律來看,熱量不可能憑空産生,所以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自發熱纖維。
事實上,市場上所謂的“自發熱內衣”絕大部分是吸濕發熱纖維。它的原理是:人體會向外排出汗水,當纖維吸收水分時,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水分子的動能降低,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
其實吸濕發熱並不是高科技,無論什麼樣的材質,都可以通過吸濕來發熱,只是發熱的程度有所差異。一般來説,纖維化學組成中親水基團的數量越多,纖維的吸濕性就越好,吸濕後發出的熱量也就越多。但是在纖維吸飽了濕氣之後,其放熱反應速度就會減緩,吸濕的纖維同時還會將濕氣排出,這個過程中又會吸收熱量,如果不能及時排濕,吸濕後的纖維會給穿著者帶來不適感。所以紡織業內一般會採用多種纖維混紡,來達到吸濕放熱和排濕幹爽的均衡,比如將晴綸纖維和聚酯纖維混紡。將這一類混紡纖維標榜為“自發熱”紡織品,其實是商家的一種營銷套路。
遠紅外纖維、石墨烯造價極高
遠紅外紡織品是指在常溫下具有吸收和發射遠紅外線功能的紡織品,是一種高效的保溫材料,發熱原理是先吸熱再放熱。它吸收的能量有兩種:一種是環境中的能量,比如陽光中的可見光、紅外線、遠紅外線等;另一種是人體自身發出的能量。
遠紅外纖維吸收這些能量之後,會將其轉換成遠紅外線再輻射回人體,從而實現給人體供熱。不過,遠紅外纖維造價較高,所以市場上真正的遠紅外紡織品並不多。
石墨烯是一種納米材料,具有高強度、高導電性和優異的熱傳導性能。石墨烯纖維可製造具有抗菌、除臭、防紫外線等功能的服裝。但石墨烯紡織品和遠紅外纖維一樣造價高、製備工藝要求高,難以量産。每克石墨烯産品價值約1000元,如果完全使用石墨烯製造一條內褲,保守估計成本需要上萬元。因此,市場上幾十元一條的“石墨烯內褲”中添加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石墨烯。
廣告語有誇大宣傳之嫌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黃晨表示,輕薄與保暖本身就是矛盾的,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許多“黑科技”紡織品達不到商家宣稱的效果,廣告語有誇大宣傳之嫌。
黃晨説,合格的吸濕發熱內衣雖然不能真的憑空發熱,但確實穿起來會比同等厚度的其他內衣更暖和。但由於紡織品始終處在“吸濕—發熱—排濕—吸熱”的循環中,因此不建議長時間穿著,穿著一段時間後需要換下來排濕,否則吸濕後的纖維會給穿著者帶來不適感。對於皮膚嬌嫩的嬰幼兒,不建議穿著吸濕發熱內衣,容易造成嬰幼兒皮膚不適。
至於薄如蟬翼、貼合皮膚的保暖內衣,保暖性能肯定不如厚實的傳統保暖內衣,而且緊身保暖內衣還會影響人體血液循環。由於人體熱量會源源不斷向外傳播,服裝夾層中的冷空氣會和相對暖和的空氣不斷對流,只要在對流過程中保證熱量不會大量散發,就可以實現保暖效果。 記者 白璐